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一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屡败屡战的刘邦,信心满满,最终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农锦还乡。刘邦建立的朝代将都城定在( )
A . 咸阳
B . 长安
C . 镐
D . 殷
2、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在西汉初年的是( )
A . 将相乘坐牛车出行
B . 统治者以史为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 . 国家粮仓丰满
D . 农民负担减轻
3、西汉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 )
A . “光武中兴”
B . “贞观之治”
C . “开元盛世”
D . “文景之治“
4、汉初几代皇帝推行的主要政策是( )
A . 加重刑罚
B . 休养生息
C . 加大剥削
D . 对外扩张
5、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
A . 吸取秦亡的教训
B . 减轻人民的负担
C . 发展生产
D . 巩固封建统治
6、“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 .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 .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 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 . 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7、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吸取秦亡的教训
B . 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C . 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D .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8、下列成语或典故不属于刘邦和项羽“楚汉之争”时期的有( )
A . 约法三章
B . 破釜沉舟
C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D . 四面楚歌
9、下列关于下图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 . 这次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C . 刘邦领导了这次起义,并建立汉朝
D . 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戍边农民途中遇雨
10、“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采取一些措施,化解了秦末以来的诸多矛盾)”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 )
A . 肯定了刘邦推翻秦朝的功绩
B . 分析了楚汉战争的性质
C . 指出了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
D . 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每年在外服役者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材料二:当时在秦朝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材料三: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三的这句话是谁说的?他讲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此人有什么壮举?
(3)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没有联系?为什么?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那时候,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牧畜奇缺,皇帝出门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将相只能乘牛车。大城市户口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二三。汉高祖路过一个县,先前有三万多户,现只剩下五千户,他还称道这个地方繁盛。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何种状况?
(2)针对这一状况,汉高祖实行了一种怎样的政策?
(3)这一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3、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中的这种政治制度的创立者是谁?对于他,历史上褒贬不一,在你心目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就一种观点进行简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