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二)

年级: 学科: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共25小题)

1、民国八年,在北京《晨报》中可能看到的新闻是(    )

A . 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B . 袁世凯称帝 C . 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 .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
2、口号、民谣、诗词等往往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具有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还我青岛”

③阿婆苦了几十年,红军来后分了田

④“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②③①
3、某条约第2条规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到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这一条款中的“其他两缔约国”指(    )
A . 德国、奥匈帝国 B . 法国、俄国 C . 英国、法国 D . 英国、俄国
4、下面漫画原图发表于1912年,桶上的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漫画可以说明(    )

图片_x0020_23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 . 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 C . 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 D . 巴黎和会上的勾心斗角
5、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掀起了缔约结盟的狂潮。其中以德国为核心的军事集团是(    )
A . 三国同盟 B . 三国协约 C . 轴心国军事同盟 D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6、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一战的爆发

②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③1918年,协约国的核心国——德国投降,宣告一战结束

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7、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为此,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大力(    )
A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 C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 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和的思想
8、从1900年到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军费从约11亿美元增至近20亿美元,各成员国兵力也迅速扩充,德国陆军达到了87万人,俄国陆军达到了130万人。由此可见,当时的欧洲(    )
A . 各国发展不平衡 B . 扩军备战愈演愈烈 C . 法西斯主义盛行 D . 德俄两国矛盾最尖锐
9、一战期间,欧洲战场上主要有三条战线,其中西线主要的交战双方是        , 双方展开的             大会战使西线战事进入相持态势。(     )
A . 英法军队    德军   凡尔登 B . 比利时、法国     德国  马恩河 C . 英法军队    德军   马恩河 D . 塞尔维亚     奥匈帝国  巴尔干
10、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这主要是指(  )
A . 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B . 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C . 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D . 建立了统一,坚强的资产阶级领导核心
11、下图是某学生的部分社会摘记,选出与该摘记最合适的单元主题( )

A . 侵略与反抗               B . 近代化探索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2、下图是《凡尔赛条约》的文本,下列不属于该文本内容的是(    )

A .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B .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英、法、日等国瓜分 C . 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 D . 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
13、以下四幅图中,能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形势的是(    )           
A . B . C . D .
1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
A . 战后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 .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 C . 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D . 帝国主义试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15、以下内容的描述与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符合的是(    )           
A . 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引发一战的导火索 B . 世界一战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D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凡尔登战役
16、下列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②三国同盟形成    ③萨拉热窝事件发生    ④波兰等国独立

A . ①②④③ B . ③①②④ C . ②③①④ D . ①③④②
17、《毛泽东选集》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文中“合作”开始的标志是( )
A . 中共一大召开 B . 黄埔军校建立 C . 国民党一大召开 D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8、下列历史事件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③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④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A . ②①③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②④③① D . ②③①④
19、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光辉的斗争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井冈山光辉的斗争实践有( )
①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②进行了北伐战争 ③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④发动了南昌起义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②③④
20、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它( )
A . 表达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要求             B . 明确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C . 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D . 宣传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思想
21、“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方向,因此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主要体现在当时( )
A . 提出三民主义                               B . 推翻封建制度 C . 建立民国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作者所说的这场运动(    ) 

①发生距今已有101周年              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③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3、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事件(    )
A .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 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C .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D . 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24、“天下之理,不外因果”。下列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①秋收起义失败——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第五次反围剿遭受失败——红军长征

③巴黎和会——签订《九国公约》                   ④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北伐战争结束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②③
25、谈及革命道路时,毛泽东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在共产党发展历程中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南昌起义,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②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③第五次反“围剿”中全线出击           ④遵义会议后展开了灵活的运动战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0年--1913年英、法、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

年份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年

32

10

23

13

1913年

14

6

36

16

材料二:在19世纪最后的三十年里,西方列强掀起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海外扩张狂潮,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列强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情况如下:英国居第一位、法国居第二位、德国居第四位、美国居第五位。

——据《世界近现代史精要》整理

材料三:一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死亡人数

受伤人数

经济损失

1000万人

2000万人

3400亿美元

(1)据材料一,概括各国工业生产发生的变化。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联系材料一、二,说说各国由此产生的矛盾形成了哪些军事集团。   
(3)据材料三,概括一战造成的严重后果。一战后确立的国际关系新体系被称为什么?
2、艰难探索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材料一】: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12.2)

【材料二】:陈独秀文摘:

文摘一: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职。批评时政,乃枝节问题,不足论……摘自1915年陈独秀《敬告青年》

文摘二:我曾宣言志在辅导青年,不议时政……呀呀!这些放大都说错了……我现在所谈的政治,乃是关系国家民族根本存亡的根本问题。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材料三】1920年秋至1921年春,上海、武汉、长沙等八个城市与日本、法国相继成立共党早期组织。……从1920年9月起,《新青年》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各地成员还利用公开发行的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   
(2)比较两段文摘,陈独秀的主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建立具备了哪些条件?   
3、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产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代表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星星之火,可以炼原》

发表时间

1927年

1930年

书摘

【书摘1】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书摘2】……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1)根据【书摘1】,概述毛泽东创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时代背景。
(2)根据【书摘2】,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思想?其内涵是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走俄国人的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认同,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毛泽东号召要立足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材料二: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战士眼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红军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这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发展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由此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挥方针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是什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道路?
(2)材料二中“觉悟到”的问题是在哪次会议上解决的?会后,毛泽东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胜利,请你举出一例。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光辉历程有何认识。
5、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农民起义时期,1840—1864年;(2)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主义形成时期,1864—1895年;(3)民族危机加深和爱国主义运动兴起时期,1895—1905年;(4)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和失败时期,1905—1919年。中国近代史的这四个时期据称构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与之相对的是从1919年到1949年之间的中国现代史时期,它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发端……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工人中开始建立自己的队伍和影响,而且锻炼了自己从事实际斗争的能力,并因此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激荡了无数国人精神与生活的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时代。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

(1)材料一中认为1919年到1949年构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这样划分的原因是什么?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事件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对“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一结论加以说明。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试从革命任务分析近代中国革命的特点。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二)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