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测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为帮助国人了解世界,他组织人编译书本,初步勾勒出当时世界的大体轮廓。该书是指(   )
A . 《坤舆万国全图》 B . 《四洲志》 C . 《海国图志》 D . 《使西纪程》
2、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 )
A .   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 B . 禁毒已成为当时世界共识 C . 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 D . 1839年,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
3、《南京条约》中直接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条款是( )
A . 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B . 赔款2100万元 C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D .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必须和英国协商
4、法国翻译官德里松在《翻译官手记》中写道:“他们全都闹哄哄地蜂拥而上,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各自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这一场面出现在(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中日甲午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应该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19世纪50至60年代,发端于广西,定都在南京,并且颁布了体现农民对土地强烈愿望的纲领性文件,这一运动指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洋务运动 D . 戊戌变法运动
7、《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后,对中国造成最严重危害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前者内容与后者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 . 开埠通商 B . 开办工厂 C . 割占土地 D . 索取赔款
8、下列关于义和团兴起过程的表述,给予积极评价的是( )
A . 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 . 提出“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C . 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带有迷信色彩 D . 提出“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9、1901 年初,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时人激愤地指斥清廷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下列能说明清廷已成为“洋人朝廷”的主要依据是( )
A .   开放沿海通商口岸 B . 纵容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 . 允许列强开设厂 D .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0、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下列条约内容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②大合众国大臣遇有要事,不论何时应准到北京暂居

③……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浙江省杭州府立为通商口岸

④……准将香港一岛……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②③① C . ②①③④ D . ②③④①
11、如果一位西方外交官在1898年来到中国,他可能会看到( )

①有人去上海租界拜访好友

②外国商人在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外国商船在南京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外国军队驻守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12、"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当时最大的军工厂。此外,各省先后办过20个机器局,多为军工企业。这些企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兴办这些企业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要求 B . 兴办这些企业使得李鸿章等官僚们大发横财 C . 洋务派兴办了近代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 这些企业管理比较落后,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13、某班学生想出——“洋务运动”学习专刊。下列可选入专刊编辑的材料是( )

①"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②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希望)稍分洋商之利

③恭亲王(奕诉)及文祥聘请外国军官训练新军于天津

④“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14、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毅然挂冠从商,在家乡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该厂创办的历史背景包括( )

①政府放宽对民间开办工厂的限制

②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断加剧

③海禁政策被取消

④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15、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体力量薄弱 B . 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C .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D . 从地域看,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
16、梁启超批评李鸿章“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由此可见,梁启超提倡要( )
A . 发展对外交流 B . 改善人民生活 C . 改革政治制度 D . 引进科学技术
17、他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后,很快传遍全国,甚至成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渐渐成了报刊上的常用词语。这里的他,指的是( )
A . 魏源 B . 严复 C . 康有为 D . 梁启超
18、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的是( )
A . B . C . D .
19、教育改革是近代社会变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右图是1898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校牌,该学堂是( )

A . 洋务运动的成果 B . 戊戌变法的成果 C . 义和团运动的产物 D . 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20、1904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因内容新颖,深受欢迎;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学教科书,除国文外,还包括修身、算术、农业等。这些教科书的出版( )
A .   说明了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 B . 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 C . 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D . 标志着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21、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打击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被迫一步步汇入工业文明的大潮中。下表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其中最符合历史发展事实的选项是( )

选项

侵华战争名称

战败后当时中国的回应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举起了“民主”“科学”的大旗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发出“自强”“求富”的呐喊

C

甲午中日战争

开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开始提出“变法维新,君主立宪”的主张

A . A B . B C . C D . D
22、容闳在自传中回忆:“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来的人享受到同样的利益,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一天天走向 文明富强。”从中可以体会到像魏源.容闳等“开眼看世界”的人向西方学习,其目的是( )
A . 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B . 在军事上引进先进技术,增强抵抗侵略的实力 C . 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开始引进西方政治制度 D . 使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形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1、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事件成为历史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英]韦尔斯《世界 史纲》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这是片方圆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离紫禁城不远,紧挨着北京内城的东南角。它曾是外墙高筑、戒备森严,不受中国政府管辖的国中之国,坐落着使馆、兵营、教堂、银行、邮局、医院,居住着在北京的大部分外国人。——[英]朱莉娅。博伊德《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

(1)材料一中的“帝国”指中国的什么朝代?
(2)有学者认为右图反映的事件是英国侵略者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重枷锁。结合所学,简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材料三中“方圆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为什么会成为“国中之国"?
(4)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帝国”出现材料二、三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
2、宝岛浮沉,系于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台湾历史沿革简表(部分)

年份

历史事件

对台湾的影响

1662年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684年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1887年

改置台湾省

进一步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1895年

签订《马关条约》

资料卡片一

1890年,洋务派官员、台湾巡抚刘铭传对亏损不止的台湾官办基隆煤矿引进私人投资,改制为“官商合办”,结果被清政府革职查处。而甲午战争后3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总额比甲午战争前30年的总额增加了一倍多,且此后涌现出一大批实业救国的民族企业家。

资料卡片二

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台湾军民誓师抗日,对日本的占领进行了顽强抵抗,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5个月,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消灭日军主力部队近卫师团一半兵力。此后到1945年,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一刻也未曾停止过。

(1)请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将上表空格处补充完整。
(2)资料卡片一反映清政府对民办企业的政策发生了转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并说明这一转变在当时起到的积极作用。
(3)请根据资料卡片二,概括台湾军民顽强抗日的共同目的。
3、构建知识结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你会发现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2)仔细观察材料一的年代尺,请分别写出②③所指的两场战争的名称,并列举一组史实来论证材料二中画线部分的观点。
(3)面临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国的有识之士作出了积极回应。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两次著名的“回应”?两次“回应”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发展变化?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
4、相近的地缘、相似的命运。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都曾经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都遭受过西方国家的侵略,19世纪中后期,两个国家都进行了近代化的尝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近代化的尝试

方面

措施

①政治方面

废除藩国,由中央派官员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平民可以自由择业;

②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③社会生活

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④军事方面

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军队。

材料二:中国近代化的尝试

方面

措施

①政治方面

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

②经济方面

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社会生活

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

④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

(1)材料一出自日本哪一次改革的内容?改革最终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材料二中的中国近代化的尝试指的是什么事件?哪一事件拉开了中国近代化尝试的序幕?
(3)日本近代化的尝试使日本迅速走上了一条什么发展道路?改革后强大起来的日本对亚洲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危害?
(4)材料二中的哪一条措施会遭到封建顽固派最激烈的反对?请说说遭反对的理由。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测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