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28 动物的主要类群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30小题)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大熊猫的特征是(   )

A . 细胞具有细胞壁 B . 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 . 是多细胞生物 D . 有能分解食物的消化系统
2、海蜇和珊瑚虫排出消化后食物残渣的结构是(   )

A . 肛门 B . C . 胞肛 D . 体壁
3、下列动物中,身体结构呈辐射对称的是(   )

A . B .    C . D .
4、下列动物中,属于环节动物的是(   )

A . 蜗牛 B . 河蚌 C . 蚯蚓 D . 枪乌贼
5、小明找到四个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其中所涉及到的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的成语是(   )

A . [虎]头[蛇]尾 B . [鹬][蚌]相争 C . [蛛]丝[马]迹 D . [鸡][犬]不宁
6、鸟类区别于其他各种动物的最显著特征是(   )

①体表有羽毛  ②前肢为翼    ③用肺呼吸并用气囊辅助呼吸

④心脏四腔    ⑤体温恒定    ⑥卵生、体内受精.

A . ①②③ B . ④⑤⑥ C . ①③⑤ D . ②④⑥
7、生物环保小组自制了“蚯蚓垃圾处理桶”,利用蚯蚓处理果皮、菜叶等除余垃圾.观察中发现,冬季,十几条蚯蚓将50g垃圾完全分解,需要15天的时间.春季,这些蚯蚓分解相同重量的垃圾,只需要2~3天.混有蚓粪的土壤,更适宜养花.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温度可以影响蚯蚓的生命活动 B . 空气不影响蚯蚓的生命活动 C . 蚯蚓以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为食 D . 蚯蚓的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环境
8、有关下图几种动物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都是无脊椎动物 B . 都有口有肛门 C . 身体都分节 D . 都由三胚层发育而来
9、出土于河南的贾湖骨笛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它是用一种内部中空、轻而坚固的长骨制成的乐器。这种长骨可能来自于(     )
A . 青蛙 B . 白鹭 C . 家猫 D . 乌龟
10、被称为“国之重器”的港珠澳大桥,建在珠江口伶仃洋上。这里是有“水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属于哺乳动物)的重要活动区域。大桥建设者做到中白海豚“零伤亡”,实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目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白海豚用鳃呼吸有助于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 B . 白海豚数量减少导致该物种基因多样性降低 C . 白海豚和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受到人类的影响 D . “白海豚不搬家”体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11、下列关于蝗虫、青蛙、家兔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都有脊柱 B . 都是体内受精,卵生 C . 都有发达的后肢(后足),适于跳跃 D . 都通过肌肉收缩牵引骨绕关节运动
12、白鳍豚、扬子鳄、娃娃鱼等珍稀保护动物所共有的特征是(    )
A . 卵生 B . 用鳃呼吸 C . 有脊柱 D . 体温不恒定
13、比较人与家鸽的运动系统,以下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 人与家鸽都具有纵贯全身的脊柱 B . 人体下肢骨粗壮,利于支持躯干直立 C . 家鸽长骨中空,可以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D . 人与家鸽的四肢骨结构组成相同
14、铁爪鹀是一种采取多雄多雌交配制的鸟类,雌鸟拥有几只雄鸟,同样,雄鸟也拥有众多的配偶。一只占据支配地位的雄鸟,会游说一对雌鸟与它一起繁殖后代,这将大大有益于它的生殖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铁爪鹀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和气囊 B . 铁爪鹀的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卵生 C . 铁爪鹀的这种婚配制度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 铁爪鹀的这种婚配制度对于种群内部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15、地球上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和行为扩大了其活动范围,便于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下列是与动物有关的结构示意图,据图  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4 4

A . 蚯蚓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B . 蝗虫的运动器官——足附着在乙图中Ⅱ部分 C . 人体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D . 完成伸肘动作时,神经系统传来刺激使图丙中的 1 舒张、2 收缩
16、戴胜是北京地区常见的一种鸟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鸟纲动物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身体呈流线型,前肢覆羽成翼 B . 食量大飞行时耗能多,双重呼吸 C . 鸟卵中的胚盘发育成幼体 D . 体温高,随环境改变
17、伊犁鼠兔是生活在我国天山山区的特有和濒危物种,胎生哺乳,体表被灰色的皮毛,以短距离跳跃的方式运动,以金莲花、雪莲等高山植物为食。关于伊犁鼠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伊犁鼠兔属于哺乳动物 B . 幼崽吮吸乳汁属于学习行为 C . 伊犁鼠兔跳跃需要神经系统调节 D . 保护当地植被利于伊犁鼠兔生存
18、肺鱼(lungfish)生活在淡水中,除了以鳃呼吸外,还能以鳔代肺呼吸,到了枯水期,常藏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才“复苏”。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肺鱼可以用鳔代肺呼吸 B . 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C . 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 . 肺鱼喜好泥土,愿意夏眠
19、研究者训练蝴蝶幼虫“闻到”某种气味就会躲开,幼虫结蛹、羽化为成虫后,依然回避这种“恐怖”的味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蝴蝶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B . 蝴蝶回避“恐怖”味道是先天性行为 C . 蝴蝶的发育类型是完全变态发育 D . 蝴蝶幼虫发育时蜕皮蜕掉的是外骨骼
20、蜻蜓是生活中常见的昆虫,下图是其生活史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蜻蜓是体内受精、卵生 B . 蜻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C . 蜻蜓的发育方式与蚕相同 D . 蜻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1、珍妮·古道尔是野生黑猩猩研究的先驱。她观察到黑猩猩能够把草棍伸进蚂蚁洞,并举起草棍舔食上面的蚂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珍妮·古道尔研究野生黑猩猩时,用到了观察法 B . 黑猩猩在完成举草棍的动作时,肱二头肌处于舒张状态 C . 黑猩猩与人类一样,都属于哺乳动物,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D . 黑猩猩具有学习行为,这使它们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22、大熊猫属于哺乳纲,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其生殖方式是(   )
A . 体内受精、卵生 B . 体内受精、胎生 C . 体外受精、卵生 D . 体外受精、胎生
23、下图表示几种动物的起源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 B和G的共同特征是体内具有膈 B . 原始哺乳动物A能向不同方向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 C . 不同环境导致原始哺乳动物发生了变异 D . 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24、蝙蝠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下列特征中属于蝙蝠适应飞行生活特有的是(   )
A . 昼伏夜出 B . 牙齿有分化 C . 胎生、哺乳 D . 前肢特化为翼手
25、下图中四种动物均为北京市野生保护动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背部都有脊柱 B . 都是体内受精 C . 成体用肺呼吸 D . 体温都不恒定
26、我国发现一种长有牙齿的鸟类化石,下图为化石及其复原图。这些鸟类可以咬开昆虫、螃蟹等坚硬的外壳。传统观点认为,鸟类牙齿退化和食性有关。此外,没有牙齿鸟类的体重减轻,更利于飞行。遗传学研究发现,鸟类没有牙齿是因为与牙齿发育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变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化石是科学家研究鸟类牙齿演化过程的直接证据 B . 鸟类食性从肉食转为杂食可能是牙齿退化的原因 C . 鸟类牙齿的消失是为了减轻体重形成的有利变异 D . 环境因素和遗传变异共同决定了鸟类牙齿的消失
27、2020年3月,上万只候鸟从南方飞到了密云水库,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如图所示)也在其中。下列关于中华秋莎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中华秋沙鸭的迁徙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 . 中华秋沙鸭的胚胎发育方式是胎生 C . 双重呼吸大大提高了中华秋沙鸭气体交换的效率 D . 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是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之一
28、2020年6月,穿山甲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穿山甲被覆鳞甲,外观很像爬行动物,但在分类上属于哺乳动物。主要判断依据是(   )
A .    具有脊柱 B . 体内受精 C . 用肺呼吸 D . 胎生,哺乳
29、今年入冬以来,大量候鸟陆续到达北京官厅水库、密云水库等水域,其中灰鹤是迁徙候鸟的种类,数量超万只。下列关于灰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灰鹤的迁徙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 . 灰鹤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 C . 灰鹤的心脏结构为两心房一心室 D . 灰鹤的喙、颈、足都很长这是与其栖息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30、2021年2月,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颁布,下列四种都是此次新增或提升保护级别的动物,其中属于爬行动物的是(   )
A .   怒江金丝猴 B . 棱皮龟 C . 猎隼 D . 君主绢蝶

二、综合题(共10小题)

1、大鲵,俗名娃娃鱼(因其叫声酷似婴儿啼哭而得名),是世界上现存两栖类动物中体形最长、寿命最长的古老动物,有“活化石”之美称.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过度收购,非法捕杀,食物链断裂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我国野生大鲵数量急剧减少.目前,大鲵已被收录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进化角度看,两栖动物是从水中生活的      动物演化为真正陆栖      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2)大鲵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变态发育,表现为幼鲵用      呼吸,成体用      呼吸,同时还需要借助湿润的      进行气体交换.

(3)有研究者开展三种不同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模式、仿生态养殖模式、原生态养殖模式)下大鲵的生长、成活及繁殖效果等方面的比较研究,获得的相关数据见表.

组别

性别

数量(尾)

均重(千克/尾)

产卵(精)率

出苗率

工厂化养殖

5

2.5

60%

27.37%

5

2.72

80%

仿生态养殖

5

2.66

100%

58.17%

5

2.76

80%

原生态养殖

5

2.58

75%

56.16%

5

2.68

50%

①据表可知,为了保证实验中只有      这一个变量,实验开始前选择了      相等、      相似、性别比例为      的大鲵作为实验材料.

②研究中,不仅仅计算大鲵的产卵(精)率,还可以借助      (工具)观察卵和精子的形态结构,判断生殖细胞的质量.

③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最好采用      养殖模式,达到保护大鲵、增加大鲵数量的目的.

2、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在金黄的芦苇荡,一对丹顶鹤扇动着美丽的翅膀翩翩起舞。丹顶鹤体态优美、行止有节、鹤鸣悠扬,被人们誉为“仙鹤”。丹顶鹤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沼泽、浅滩和芦苇塘等湿地。它的喙、颈和足都很长、能够捕食湿地中的鱼、虾、昆虫和软体动物,也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丹顶鹤春夏季在东北地区繁殖,就地取材筑巢产卵,雌雄轮流孵卵。约一个月后,雏鸟破壳而出,跟随双亲学习觅食、飞翔等生存技能。幼鹤长到一岁左右就离开双亲独立生活。丹项鹤秋冬季节迁徙到温暖的南方越冬。近年来,由于湿地面积大量减少,丹顶鹤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为保护丹顶鹤,我国不仅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而且在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等机构迁地保护,进行了相关研究和种群复壮工作。丹顶鹤幼体容易感染血孢子虫。血孢子虫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在血细胞内快速繁殖,导致个体患病甚至死亡。为了预防该传染病的发生,北京动物园研究人员将一岁以内的丹顶鹤幼体移至防蚊大棚饲养。持续监测发现,采取该预防措施后,幼鹤未检测到血孢子虫感染。该措施已用于幼鹤野外放归前的阶段饲养。目前北京动物园已有6只丹顶鹤成功放归野外。截止2018年,由各地保护机构放归的16只丹顶鹤中,已有9只成功在野外存活,并有多只在野外繁殖了后代。

 

(1)丹顶鹤属于      纲(类)动物,其适应栖息环境的形态特征有      
(2)保护丹顶鹤的主要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和      
(3)将幼鹤移至防蚊大棚饲养,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研究人员定期取幼鹤血液制成玻片标本,借助      观察,监测其是否感染血孢子虫。
(4)野外放归前,研究人员要先对丹顶鹤进行一段时间的野化训练。结合文中信息,你认为需要进行的训练有      
3、2018年,有研究报道基因编辑女婴“露露”和“娜娜”出生。基因编辑的原理是通 过去除位于受精卵3号常染色体上的CCR5基因,拟达到防止艾滋病病毒入侵的目的。 实际上这个基因对人体其他系统也有影响,“露露”和“娜娜”也将面临很多未知的潜在风险。回答问题:
(1)正常人体内的CCRS基因通过      传递给下一代,这类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是      条,CCR5基因是3号常染色体上      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2)被基因编辑过的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胎,其所需营养主要通过      从母体 获得,“露露”和“娜娜”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3)高加索人群中患艾滋病几率相对较低,但患慢性病死亡几率会增加,有研究表明这 与CCR5基因变异有关,由此说明      
4、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在人群中传播快、病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病。鼠疫杆菌可长期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主要宿主是啮齿类动物,如旱獭、长尾黄鼠等。鼠疫杆菌可通过跳蚤叮咬或空气等途径进行传播。

(1)从细胞结构看,与人和旱獭细胞不同,鼠疫杆菌不具有。鼠疫杆菌的荚膜具有作用,在人体内可抵御免疫细胞的吞噬。鼠疫杆菌获取现成的有机物,进行生殖使数量快速增加。
(2)鼠疫的早期诊断尤其是首例患者的及时发现,对于防治非常重要。实验室常用特异性的鼠疫噬菌体进行检测。鼠疫噬菌体由蛋白质外壳和组成,它与鼠疫杆菌的关系是,它利用鼠疫杆菌的物质制造新的噬菌体,使鼠疫杆菌发生裂解死亡。医务人员通过观察裂解情况即可进行诊断。目前,鼠疫噬菌体只用于诊断,还不能用于治疗。现在临床上利用等药物治疗鼠疫患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旱獭属于纲啮齿目松鼠科的动物,其体内常携带鼠疫杆菌。因为旱獭外表呆萌,有的游客喜欢抚摸旱獭或给旱獭投喂食物。你认为这样做是否安全,并请说明理由。
5、   2020 年 4 月,我国医学研究团队在某论文平台发布了新冠病毒(SARS-CoV-2)疫 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研究者运用相应技术研制出疫苗,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 抗体。在对小鼠、大鼠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选用恒河猴进行了动物实验。实验过 程大致如下:

(1)恒河猴与人同属于脊索动物门纲灵长目,与啮齿目的鼠相比,对研究人类疫苗意义更大。
(2)实验中第 1 组接种的安慰剂中(有/无)疫苗成分,作为对照。据图 1 可知,与第 1 组相比,其他两组恒河猴体内均产生了一定浓度的抗体,说明通过接种疫苗可使机体获得免疫。
(3)随后研究者在恒河猴肺中接种新冠病毒来评估疫苗的作用效果。根据图 2,实验组肺部的病毒含量比对照组少,且第组最少。说明该疫苗在恒河猴中产生作用,且在研究范围内,随着
(4)研究者还监测了疫苗对恒河猴的安全性。接种疫苗属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该研究 将对推动人类预防新冠肺炎有重要作用。
6、阅读科普文,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1这只海洋小精灵是海兔(Ovula ovum),它警惕地竖起两只“耳朵”(触角)的这一瞬间,活像一只蹲在地上竖着一对耳朵的小白兔。海兔身体弱软,没有石灰质的外壳,它的贝壳已经退化为一层薄而透明、无螺旋的角质壳,被埋在背部外套膜下。这个可爱的小精灵是重要的神经生理学实验动物。海兔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反射活动——縮鳃反射,其反射弧如图2所示。海兔的身体受到刺激时,会将柔嫩的外鳃缩回体内,以此来免遭伤害。坎德尔在短时间内频繁的用水轻轻冲击海兔,缩鳃反射就会逐渐减弱,这是“习惯化”;然后接着电击它的尾部,海兔出现强烈的缩鳃反射,这是“敏感化”;随后,将两种刺激配对施加,每次都先用水轻轻冲击海兔,再电击其尾部,重复多次后,即便用水轻轻冲击海兔,每次也会出现缩鳃反射。坎德尔发现,连续叠加刺激海兔40次后,再只用水冲击,缩鳃反射只能持续一天;但是如果每天10次叠加刺激,连续刺激四天,缩鳃反射能够持续10天以上。坎德尔把负责这种缩鳃反射的一个神经节分离了出来,观察其反应。同时把神经元分泌的某种蛋白质分离出来,这种蛋白质就是今天称之为反应结合蛋白,是维持记忆的关键。为此,在2000年,坎德尔因为研究海兔获得诺贝尔奖。海兔还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可生成植物色素-叶绿素的动物。研究发现,藻类被海兔摄入体内后,在整个消化过程中叶绿体被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并储存在海兔体内供其进行光合作用。然而仅有叶绿体是不能完成光合作用的,原因是藻类的叶绿体内部仅能合成维持光合作用的10%的蛋白质,其余的蛋白质都需要依靠海兔的细胞核基因来合成。

为了证明海兔细胞内具有这个基因,科研人员首先用海藻喂养海兔2周,发现在无食物供给的情况下,竟然健康地生活了一年之久。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海兔体本身具有维持叶绿体功能的基因。于是科学家将自己的视线转移到了海兔的DNA序列。测序的结果显示:海兔体内一段重要的DNA片段和藻类光合作用的相关基因有着完全相同的序列,而在其他动物体内尚未发现类似基因。

(1)海兔属于动物界门。
(2)轻触海兔,海兔出现缩鳃反射,这种反射属于(条件或非条件)反射,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
(3)“连续叠加刺激海兔40次后,在只用水冲击,缩鳃反射只能持续一天;但是如果每天10次叠加刺激,连续刺激四天,缩鳃反射能够持续10天以上”,文中的这段描述给你学习上的启示是
(4)海兔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其通过摄食获取了藻类的,并且在海兔的细胞核内有能够产生“维持光合作用蛋白质”的
7、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了一番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分钟要比西岸羚羊快13米。对这些差别,这位动物学家曾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和属类都是相同的,食物来源也一样,都以一种叫莺萝的牧草为食。

有一年,在动物保护协会的赞助下,他在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把它们送往对岸。结果,运到西岸的10只东岸羚羊一年后繁殖到14只,运到东岸的10只西岸羚羊仅剩3只,那7只全被狼吃了。这位动物学家终于找到了东岸羚羊比西岸羚羊强健的原因了。

(1)在分类上,羚羊和狼同属于脊索动物门纲。
(2)动物学家采用了法来探寻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羚羊差异的原因。最初东西两岸生活着同一种羚羊,它们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个体差异。在东岸除羚羊外还生活着狼群,只有的羚羊才能生存下来,反之则被淘汰,这一过程被称为。也就是说,环境因素与共同作用导致了东岸羚羊的
(3)被运到西岸生活的10只东岸羚羊,一年就繁殖到14只,在无天敌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这些东岸羚羊的数量可能会迅速增长,导致数量下降,从而危害西岸草原生态系统。若你是动物学家,完成研究后你的做法是
8、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垃圾分类有利于废物降解和回收利用。其中回收的厨余垃圾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好氧堆肥:厨余垃圾的好氧堆肥是在有氧的条件下,借助好氧细菌的作用来进行的。在堆肥过程中,厨余垃圾中 的可溶性有机物质直接被微生物所吸收;固体的和胶体的有机物先附着在微生物体外,由生物所分泌的胞外酶分 解为溶解性物质,再渗入细胞。微生物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氧化、还原合成等过程,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机 物氧化成简单的无机物,并放出微生物生长、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把另一部分有机物转化为生物体所必需的营养 物质,合成新的细胞物质,使微生物逐渐生长繁殖,产生更多的生物体,

厌氧发酵:厨余垃圾的厌氧发酵过程就是在特定的厌氧环境下,厌氧微生物将厨余垃圾中的有机质进行分解, 其中一部分碳素物质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在这个转化作用中,被分解的有机碳化物中的能量大部分贮存在甲 烷中,仅一小部分有机碳化物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的能量来满足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

蚯蚓吞食:蚯蚓喜欢生活在富含有机质和湿润的土壤中,它的繁殖能力强,消化系统非常发达。其体内富含 蛋白质分解酶、脂肪分解酶、纤维酶、淀粉酶等物质,具有极强的吞食有机物和土壤的能力。在蚯蚓的消化道中, 还有大量的细菌、霉菌、放线菌等与之共存,这使得蚯蚓具有转化改造有机质的特殊能力。蚯蚓能够处理垃圾, 在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1)垃圾中的营养物质进入好氧细菌中依次要经过和细胞膜。
(2)微生物将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质分解,也为自己的生长、活动和繁殖提供了能量,说明微生物的营养方式为(自养/异养)。
(3)能产生甲烷的厨余垃圾处理方法是
(4)蚯蚓是门动物,在本文所述蚯蚓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蚯蚓处理垃圾的优点是
9、科普阅读

在一定条件下,动物的雌雄个体相互转化的现象称为性别反转。鱼类、两栖类都可能出现性别反转,比如黄鳝,去掉一群鱼中的雄鱼,部分雌鱼就会变成雄鱼并产生正常的精子;乌龟的性别由龟蛋孵化时的温度决定,在44℃以下的环境孵化出的是雄龟,而在44℃以上的环境孵化出的都是雌龟.

雄性生育的海马:一说到生殖,我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雌性的伟大,但海马是个例外。海马区分雌雄的方法很简单,就是雄海马有腹囊(俗称育儿袋),而雌海马却没有。交配期间,雌海马把卵子释放到育儿袋里,雄海马负责给这些卵子受精。受精卵要在育儿袋里经过50~60天,才能发育成形,释放到海水里。爸爸的育儿袋只是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海马是地球上唯一一种由雄性生育后代的动物。

 

谋“巢”害命的寄生蜂:在哥斯达黎加,有一种寄生黄蜂,当它要繁殖时,雌蜂就会抓获一只蜘蛛,随后用它的刺麻痹蜘蛛10~15分钟,期间寄生蜂会产下一颗卵,轻轻地把它黏附在蜘蛛腹部。蜘蛛恢复知觉后,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一两个星期后,寄生黄蜂的幼虫孵化出来,它用刺刺穿蜘蛛的胃,并从中取食。黄蜂幼虫在杀死蜘蛛前会将其榨取得一丝不剩。它向蜘蛛注射一种神经活性物质,诱惑其织一张形状完全不同于平时的新网。织完网后,黄蜂幼虫就会杀死蜘蛛并将它吃掉。接着把新织的网缠绕成一个茧(茧:蛹期的囊状保护物),将自己包裹在其中。不到两周的时间,黄蜂幼虫便可发育成熟,破茧而出。

(1)动物的性别反转现象说明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同时又受的影响。
(2)海马的胚胎发育方式是(填“卵生”或“胎生”),受精卵要在里经过50~60天,才能发育成形。
(3)寄生黄蜂的发育过程属于(填“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发育,判断的依据是文章中说道:“。”(用原句)幼虫孵化出来后,就会用它的刺刺穿蜘蛛的胃,并从中取食,说明这种行为是(填“先天性”或“学习”)行为。
10、阅读科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相信大家都见过憨态可掬、黑白相间的大熊猫吃竹子的情景。研究人员发现,具有肉食动物消化道特征的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但是对食物的消化率却不足17%。而其它草食动物普遍能消化超过80%的植物性食物。那么大熊猫取食竹子,能获取足够的能量吗?

实际上,大熊猫每天至少花费10小时进食,同时它们还会选择营养最丰富的竹子种类,并优先取食营养价值最高的部位。根据季节不同,大熊猫会优先选择竹笋,其次为嫩竹与竹叶,最后为竹秆。这样的方式会让大熊猫获取足够的能量,进而维持恒定的体温。

在冬季, 大熊猫生活的区域气温常常能达到-20℃。大熊猫还有哪些“御寒神技”呢?大熊猫体表被毛,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层,使其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近期,科学家观察到大熊猫喜欢用新鲜的马粪“洗澡”。它们会先通过气味判断马粪的新鲜程度,之后用脸颊轻扫粪堆,最后用马粪覆盖全身。这种并不卫生的行为很可能导致大熊猫感染致病菌或寄生虫病,然而科学家却认为这种奇特的行为一定对大熊猫利大于弊。在2020年的最新研究中,我国科学家在新鲜马粪中发现了两种“抗冷分子”——β-石竹烯(BCP)与氧化石竹烯(BCPO)。这两种物质通过麻痹大熊猫感受寒冷的感受器,减少了它对寒冷的感知,这样大熊猫在寒冬里依然保持正常的取食欲望,进而保证能量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熊猫的抗寒能力。

拥有“御寒神技”的大熊猫,却在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种群数量逐渐减小,一度被定为濒危物种。1963年开始,我国先后建立14个自然保护区,通过科研助力大熊猫恢复种群数量,并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大熊猫从濒危物种变为易危物种。这是世界对我国大熊猫保护成果的肯定和支持,然而保护大熊猫的路还很长,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参与。

(1)大熊猫的取食策略可以让其获得足够的能量,具体的策略有:
(2)在大熊猫用马粪“洗澡”的过程中,新鲜马粪中的BCP与BCPO通过麻痹大熊猫感受寒冷的感受器,抑制了大熊猫在处形成冷觉,减少了它对寒冷的感知。
(3)不同动物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抵御寒冷。以下动物与大熊猫御寒特征最为接近的是___________。 (3)
A . 赤链蛇 B . 林蛙 C . 海豹 D . 蝗虫
(4)20世纪以来,大熊猫的数量锐减,导致(选填“基因”或“生物种类”)多样性减少。目前,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超过1800只,保护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然而,还有许多动物像大熊猫一样濒临灭绝,在野生动物保护中,最有效的措施是,以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北京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28 动物的主要类群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