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9 秦末农民起义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30小题)

1、下图中的皇帝画像是 ( )

 

A . 秦始皇 B . 汉高祖 C . 汉文帝 D . 汉武帝
2、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
A .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 . 汉武帝亟须从“无为”转向“有为” C .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D . 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3、西汉时期刘氏长沙国的建立者是(  )

A . 吴芮 B . 刘巴 C . 刘发 D . 马殷
4、“统一思想,归本儒家,让大家有共同的目标,致力于共同利益。”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 焚书坑儒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颁布推恩令 D . 实行郡县制
5、出自襄阳的一代明君是(    )

A . 刘邦 B . 诸葛亮 C . 刘秀 D . 米芾
6、汉武帝即位初期,内有王国问题的困扰,外有匈奴的不断侵袭,汉武帝决定招贤纳士, 加强皇权。那么,持以下哪种观点最容易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

A . “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 B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D . “窃钩行珠,窃国者为诸侯”
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

A . 汉高祖 B . 汉景帝 C . 汉武帝 D . 汉光武帝
8、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

A . 巩固大一统王朝 B . 推行新儒学教育 C . 排斥法道诸学说 D . 加强对管理控制
9、汉初统治者比较节俭,体恤民情,与民休息,且都很注重生产,其客观原因是(    )

A . 秦亡教训 B . 居安思危 C . 经济萧条 D . 文治天下
10、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比较繁荣的局面,出现在东汉的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11、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 . 汉高祖时候 B . 汉文帝时候 C . 汉景帝时候 D . 汉武帝时候
12、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是(    )
A . 儒家思想 B . 道家思想 C . 法家思想 D . 墨家思想
1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文修武备,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
A . 法家学说 B . 道家学说 C . 儒家学说 D . 墨家学说
14、《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措施导致(    )
A . 土地兼并严重 B . 王国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C . 七国之乱爆发 D . 宗法原则被彻底地放弃
15、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半两钱,改铸(    )
A . 半两钱 B . 五铢钱 C . 蚁鼻钱 D . 铲形币
16、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
A . “推恩” B . “无为” C . “焚书坑儒”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7、刘细君嫁给乌孙国王,成为“万里和亲第一人”。这件事发生在(    )
A . 汉武帝时期 B . 唐太宗时期 C . 元世祖时期 D . 明太祖时期
18、汉武帝时,针对诸侯王势力强大,独霸一方的问题(    )
A . 实行盐铁官营 B . 分封异姓诸侯王以牵制 C . 推行郡县制 D . 实施推恩令
19、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 . 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 . 繁荣思想文化 C . 扩大地方权力 D . 强化大一统
20、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 . 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 . 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 . 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21、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这两项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 . 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 . 繁荣思想文化 C . 扩大地方权力 D . 强化大一统
22、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解决思想统一 B . 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C . 监督皇族的不法行为 D . 监督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的不法行为
23、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的最高学府,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
A . 大学 B . 太学 C . 儒学 D . 郡国学
24、汉武帝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A . 统一铸造五铢钱 B . 统一文字 C . 开通大运河 D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5、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分管监察的是(  )
A . 丞相 B . 御史大夫 C . 司隶校尉 D . 刺史
26、王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时,出示了下面两幅图片。对这两幅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汉代讲学图   
西汉长安复原图

          
                       

A . 太学是最早的私学 B . 这是采纳主父偃的建议 C . 汉朝推行儒学,在长安兴办太学 D . 当时讲学教材为《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7、有人说秦朝是“过把瘾就死”,只存住了15年,但后继的汉朝却存在(400多年)。使西汉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
A . 汉高祖 B . 汉文帝 C . 汉景帝 D . 汉武帝
28、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 . 行政事务 B . 军事管理 C . 监察事务 D . 财政管理
2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    )
A . 张良 B . 主父偃 C . 董仲舒 D . 张骞
30、“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最大的作用是(    )
A . 推行了新儒学教育 B . 促成了“文景之治” C . 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D . 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二、材料分析题(共5小题)

1、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汉初,在实行秦朝制度的同时,分封了一些王国。诸侯王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四: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凤凰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秦始皇首创的“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的制度叫什么?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诸侯国的什么情况?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来消除诸侯王对皇权威胁的?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可抄袭原材料作为答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

(1)材料一汉初这种社会状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改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材料二和材料三是对汉初出现的治世局面的记载,这一治世局面叫什么?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这三则材料所记载的汉初的社会状况的变化,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4、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他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请结合下列材料探究他的功绩。

(1)【图示中的历史】

图一:

图二:

这两幅图示都体现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2)【史料中的历史】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汉书》

这段史实记载了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深远的影响?

(3)【钱币中的历史】

图三

图三是汉武帝时期所铸的什么钱币?除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4)【评价中的历史】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

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他在位时西汉进入了怎样的局面?结合毛泽东的评价,用一句话来评价汉武帝。

5、东汉再现了治世局面的辉煌,但最终因黑暗的统治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让我们走进东汉,去探究这一朝代的历史。

【帝王篇】

材料一:

【专权篇】

材料二:

【反抗篇】

材料三“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材料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

——《后汉书·皇甫嵩传》

(1)两幅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新朝和东汉政权的建立者,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并说出他们建立新朝和东汉的具体时间。

(2)图一中的皇帝施政的结局如何?图二中的皇帝施政的措施有哪些?结局如何?

(3)材料二中的图示显示了东汉中期以后一种怎样的政治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给东汉政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三的情景出现在东汉末年,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民间一种怎样的情绪?

(5)材料四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哪一次农民起义的情景?请写出这次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领导人、结果和影响。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备考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9 秦末农民起义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