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检测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
A . 教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 .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 . 宣读婚誓,互换约指,携手同归 D . 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2、1914-1919年间,我国面粉业等轻工业增长十分迅速,其主要原因是(    )
A . 北洋军阀的分裂 B . 中国民族资本实力雄厚 C . 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D . 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1919年春,胡老太爷从绍兴到上海探亲。此时,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 西式洋楼里,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 . 学校里的孩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做准备 C . 书店里陈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 D . 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行驶在马路上
4、同学们经常查阅《新华字典》等工具书,相当一部分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一机构是( )
A . 商务印书馆 B . 《申报》报社 C . 《民报》报社 D . 京师同文馆
5、1905年,适逢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寿辰,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忽然触发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电影的灵感,他将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的若干片段拍摄成电影。这部电影是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   )
A . 有声电影 B . 无声电影 C . 彩色电影 D . 数字电影
6、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下列人物与其成就的连线,正确的是( )
A . 鲁迅——《骆驼祥子》 B . 茅盾——《雷雨》 C . 徐悲鸿——《愚公移山》 D . 聂耳——《黄河大合唱》
7、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这些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是反映了(   )
A . 崇洋媚外的趋向 B . 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C . 政府的思想控制 D . 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8、婚礼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民国时期上海的婚礼有这种场景:“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 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槟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大众传媒的普及 B . 男女实现了平等 C . 西方思想的影响 D . 封建思想的根除
9、十九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这种状况表明(  )
A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  B .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 . 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 D .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10、1922年以后,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材料反映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   )
A . 官僚资本的摧残 B . 列强的经济侵略 C . 封建主义的阻挠 D . 落后的生产技术
11、图5到图6的变化,当属于( )

图5结辫子图6剪辫子

A . 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社会习俗的改变 C . 文化教育的进步 D . 文学艺术的成就
12、在鲁迅的小说中,深刻剖析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是(   )
A . 《子夜》 B . 《狂人日记》 C . 《阿Q正传》 D . 《骆驼祥子》
1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这位“状元实业家”是(    )
A . 张謇 B . 邓世昌 C . 荣宗敬 D . 卢作孚
14、图一是中国某一时期政府倡导的社会生活习俗新风尚,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中华民国时期 D . 改革开放新时期
15、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音乐作品是(    )
A . 《黄河大合唱》 B . 《英雄交响曲》 C . 《义勇军进行曲》 D . 《毕业歌》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逐渐传入。

材料二:1865年,英商在北京铺设了半公里的窄轨铁路,并试行小火车。这一举动引起京城市民的惊诧和猜疑,视其为怪物。窄轨铁路很快被清政府责令拆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修筑了芦汉、沪宁、津浦铁路,形成近代中国第

一个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

(1)材料中交通具的动力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近代中国社会处于剧变之中,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白渡桥通行工具变化表

年份

行人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11770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50823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材料二: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是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摘编自《申报》创刊词

材料三:

(1)从材料一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申报》登载范围包括哪些方面?简述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材料三中图1中的著作编写的目的是什么?图2中的译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两部著作(译著)诞生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3、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时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材料二:

——《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194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政府成了一切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速度递增。

——央视专题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生纱厂创办的主要动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生产所呈现的特点有哪些?这些特点与当时我国的什么战略有关?
(3)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历史八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检测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