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专题:06 戊戌变法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32小题)
1、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冶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 . 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B .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C . 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 .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2、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 )
为走救国之路,___①___再次上书;不做亡国之君,___②___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___③___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___④___慷慨就义。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3、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公车上书 |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
B | 百日维新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 | 《时务报》 |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
D | 戊戌政变 |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
A . A
B . B
C . C
D . D
4、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此人主张( )
A . 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 . 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 . 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 . 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5、下列选项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6、李克强总理在参观严复故居时赞誉他“放眼世界又葆有纯正中国心”,严复译著的哪本书在当时影响最大?( )
A . 《海国图志》
B . 《物种起源》
C . 《四洲志》
D . 《天演论》
7、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 . 学习西方、发展技术
B . 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 . 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 . 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8、“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则自有其成功之处。”材料肯定了戊戌变法( )
A . 抵御了西方的侵略
B .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C .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 . 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9、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 . 《万国公报》的创办
B . 公车上书
C . 维新团体的形成
D . 强学会的成立
10、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他们的目的是( )
A . 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 . 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 . 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D . 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11、有人说,这场变革既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又得罪了军队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没有顾及广大农民的利益,仅仅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所以短短三个多月就以失败告终。这场变革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国民革命
12、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应谋求制度的变革。这时期先进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是( )
A . 洪秀全 洪仁玕
B . 曾国藩 李鸿章
C . 康有为 梁启超
D . 陈独秀 李大钊
13、1895年春,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某条约”指的是()
A . 《望厦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黄埔条约》
D . 《马关条约》
14、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志士是( )
A . 康有为
B . 梁启超
C . 谭嗣同
D . 陈独秀
15、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在天津创办的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
A .
B .
C .
D .




16、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学校有( )
A . 北洋西学堂
B . 福州船政学堂
C . 京师大学堂
D . 同文馆
17、有学者认为:甲年中日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 .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 . 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 . 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 . 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18、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
A . 维护了清朝封建统治
B . 得不到群众支持
C .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 . 传播了革命思想
19、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进行一场激进的改革或革命,才能拯救中国。当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时,另一部分人则宣传革命,主张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实行“改革进行体制重组”具体措施有( )
A . 废除科举制
B . 创办福州船政局
C .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 . 颁布剪辫法令
20、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起因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B . 得到了慈禧的大力支持
C . 变法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D . 改变了中国的专制制度
21、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对这一观点的解读错误的是( )
A . 谋求对现有制度的变革
B . 依托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C . 因触动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被镇压而失败
D . 康有为没有反清,只是进行改良
22、戊戌年间,国难深重。维新志士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但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 . 奖励发明
B . 废除八股
C . 精简机构
D . 裁汰冗员
23、1905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当地居民在聊天,张三说:“我几年前看过林则徐虎门销烟。”李四说:“我的朋友参加过维新派。”王五说:“我读过《新青年》。”赵六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你认为他们中谁说的话属实( )
A . 张三
B . 李四
C . 王五
D . 赵六
24、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对这一观点的解读错误的是( )
A . 谋求对现有制度的变革
B . 依托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C . 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注定其会失败
D . 康有为没有反清,只是进行改良
25、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这反映当时的时代主题是( )
A . 中体西用
B . 救亡图存
C . 民主共和
D . 联共抗日
26、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1300多名举人发动的“公车上书”到五四运动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这说明( )
A . 民族工业蓬勃发展
B . 学生教育水平提高
C .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 . 民族觉醒不断加深
27、在一群读书人的呼吁下,“不甘作亡国之君”力行变革的清帝是( )
A . 宣统帝
B . 光绪帝
C . 咸丰帝
D . 道光帝
28、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技术创新”转向“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29、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导致公车上书”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0、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的观点的人物是( )
A . 曾国藩
B . 康有为
C . 孙中山
D . 陈独秀




31、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报刊是( )
A . 《国闻报》
B . 《知新报》
C . 《相学报》
D . 《时务报》
32、康有为在一次上书中说:局势”一处火燃,四面皆应……割台之后,两载遂有胶州(指德国强行租借胶州湾)…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萄安且夕面不可得矣……故当今自而思图存,舍变法外,更无他巧”。康有为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A . 自强求富
B . 教育救国
C . 变法图强
D . 民主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