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专题:22 解放战争的胜利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6小题)
1、长春南湖公园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48年10月长春得到解放,相关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2、下列哪一事件“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
A . 重庆谈判
B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 三大战役
D . 南京解放
3、某战役是“解放战争中震撼世界的三大决战之一……最主要是和平解放了北京,使北京一大批文物建筑幸免于难……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意义重大”。这次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4、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 . 张学良
B . 佟麟阁
C . 李宗仁
D . 傅作义
5、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为此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 )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渡江战役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6、下图是哪次战役示意图( )
A . 淞沪会战
B . 淮海战役
C . 徐州会战
D . 渡江战役
7、中共某领导人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越重,对全局愈有利。”材料中“我们”的行动是( )
A . 主动撤离延安
B . 挺进大别山
C . 发动淮海战役
D . 发动平津战役
8、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从1946年到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 )
A .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 . 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C . 进行大生产运动
D .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9、“我们总算熬出头了,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让毛泽东生出此感慨的事件是( )
A . 平型关大捷
B . 百团大战
C . 挺进大别山
D . 渡江战役
10、解放战争时期的民谣唱到:“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到战场上。”下列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哪一措施促使民歌中的场景出现( )
A . 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 .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 .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D . 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11、徐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多次重大战役都围绕着徐州展开。其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与此有关的重大战役分别是( )
A . 百团大战和辽沈战役
B . 台儿庄战役和淮海战役
C . 长沙会战和平津战役
D . 忻口会战和渡江战役
12、“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这首歌曲让我们最早知道了北京——祖国的首都,在解放战争时期名称是北平,使它获得了和平解放的功臣是( )
A . 李宗仁
B . 胡宗南
C . 傅作义
D . 周恩来
13、“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下列诗句中,反映了材料所述“基本任务”的是( )
A . “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B . “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 . “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D . “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14、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方农民支援前线。准海战役中,华东解技区片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司令员说,准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是一个重要原因是( )
A . 民众的大力支援
B . 解放军作战勇敢
C . 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D . 党中央指挥正确
15、著名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著有《转折年代中国·1947》一书。“转折”的主要标志是( )
A . 第三次长沙会战
B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 三大战役的胜利
D . 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
16、中国共产党为适应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土地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提出于( )
A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 抗日战争时期
C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17、在解放战争中,某次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基本解放。该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18、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中共中央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这一会议提出党的工作重心( )
A . 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B . 由乡村转向城市
C .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D . 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19、“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 . 重庆谈判
B . 百团大战
C . 全面内战爆发
D .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0、2019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为此,实验中学八年级班的同学开展了一场毛泽东诗词主题班会。同学们研究发现,毛泽东的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反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是( )
A .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苈一声暴动
B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 .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D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21、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
A .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 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 . 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22、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在于( )
A . 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 .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 .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 .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3、“犹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同时又能吸引国民党大量军队来援,减轻对华北解放区的压力。”这里的军事行动是( )
A . 淮海战役
B . 孟良崮战役
C . 挺进大别山
D . 渡江战役
24、“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弹飞如急雨,难阻雄狮路。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这首词描写的是( )
A . 平津战役
B . 辽沈战役
C . 渡江战役
D . 淮海战役
25、美国人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以目击者的身份写道:“我经历过多次战争,却从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更为高明的军事行动”。指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
A . 平津战役
B . 孟良崮战役
C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 . 渡江战役
26、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 中国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
B .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
C .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 . 中国抗美援朝即将取得胜利
二、填空题(共1小题)
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① ②
A.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切断敌人向关内退路的地点:锦州
B.淮海战役的作战中心:徐州
三、辨析题(共1小题)
1、用和平方式解放北平的战役是淮海战役。
四、列举题(共1小题)
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战役名称。
(1)解放东北全境-- _。
(2)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_。
(3)华北全境基本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