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浙江温州市九年级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小题)
二、书写(共1小题)
亲爱的同学,烦nǎo 忧愁时,不妨读读唐诗宋词。春风秋雨会渐渐冷却你急zào 的情绪;小桥流水能慢慢松chí 你紧张的神经。那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那见人羞sè 的村姑,无不使你怡然自得,超然物外。
三、默写(共1小题)
① ,在河之洲。(《诗经》)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③子曰:“ ,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④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⑦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古人自比,表述自己希望得到朝廷信任、企盼为国效力的诗句是:“ , ?”
⑧今年四月,浙江一位老人捐献出的眼角膜让两位盲人重见光明。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诗句“ , ”正是老人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四、作文(共3小题)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③不戚戚于贫贱
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以文学的名义:祝贺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
2016年“五四”前夕,“祝贺曹文轩教授荣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畅谈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隆重举行,与会嘉宾对曹文轩教授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表示了诚挚的祝贺,并就青春文学在中国未来前景进行了畅所欲言的座谈。
原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周其凤教授指出,曹文轩的《草房子》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这既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也是北京大学的骄傲。这个奖项的获得,既是对中国作家能力的承认,也是对一种文学理念的褒扬,我们应该在文学上坚持我们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发出中国人自己的、独特的声音。这就是“能写一手好文章,这是一个人的美德”另外一层意义。
曹文轩教授对与会嘉宾和主办方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他深有感慨地说,我获得安徒生这个奖,只是一时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了。而作为一个作家,如果写不出东西,你就什么都不是。他特别提醒青少年:在写作的时候,不能只顾天马行空地想象,更需要深入挖掘灵魂,学习与世界对话,不仅要在激情中感受自我,更要思考中找到现实,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有删改)
要求:①可合理使用以上材料;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20字左右;④不得出现自己真实姓名等。
悟,是了解,是领会,是觉醒。悟是混沌打开后的豁然,悟是困惑消解后的释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悟……
悟需积累,没有长时间知识、情感的积蓄,就没有顷刻间心领神会的开怀;悟要用心,心思所至,可悟文、悟画、悟旋律,可悟情、悟理、悟人生……
请以“悟”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不得套写、抄袭(包括本卷中的材料);④文中不得出现与本人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五、名著导读(共1小题)
我选 ,我认为 。
六、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目送》(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啼哭,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了,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马路对面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我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龙应台散文集《目送》)
①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②我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文章为思想而写
梁衡
①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②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他时候留下的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
③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道德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描述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是意境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哲理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④人们可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选文有删节)
七、诗歌鉴赏(共1小题)
菊花
[唐]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八、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岑文本①初仕萧铣②。江陵平,授秘书郎③,直中书。校省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时颜师古谙练④故事⑤长于文诰 , 时无逮,冀复用之。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乃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与枢密。及迁中书令,归家却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对曰:“非勋非旧,滥登宠荣,位高责重,古人所戒,所以忧耳。”有来贺者,辄曰:“今日也,受吊不受贺。”江东之役,几所度支,一以委之,神用顿竭。太宗忧之曰:“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俄病卒矣。
(选自刘肃《大唐新语》)
【注释】①岑文本(595~645),人名。②萧铣(583~621),隋末起兵重立梁国号,建都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市)③“秘书郎”“校省”(检校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侍郎”“中书令”,均为唐朝时的官职。④ 谙练:熟练。 ⑤故事:旧制,旧例。⑥神用顿竭:精力耗尽。
①冀复用之
②及迁中书令
③其母怪而问之
④俄病卒矣
时 颜 师 古 谙 练 故 事 长 于 文 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