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 人民解放战争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37小题)
1、下列选项与年代尺①处相对应的是( )
A . 重庆谈判
B . 内战爆发
C . 挺进大别山
D . 南京解放
2、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有这样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该诗句再现的军事行动( )
A .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 .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C .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 .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3、下列对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B .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C .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 .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战役”( )
A .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 .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C .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 .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5、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符合其意义的是( )
A . 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B .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 . 标志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 .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诗中描述的这次战役( )
A . 赢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B . 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
C .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 .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7、“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该作战方针指导的战役是( )
A . 挺进大别山
B . 辽沈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平津战役
8、历史照片是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通常属于第一手史料。下列四张照片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其中,直接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事件是( )
A . 重庆谈判
B . 转战陕北
C . 挺进大别山
D . 渡江战役
9、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为了争取和平,与蒋介石共商国是,社评中毛泽东到访的地点是( )
A . 重庆
B . 南京
C . 北平
D . 西安
10、观察如图,可以看出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 . 挺进大别山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解放南京
11、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巴黎和会
B . 西安事变
C . 北平和谈
D . 重庆谈判
12、1948年9月—11月,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随后又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这场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13、“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该材料发布于( )
A .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 抗日战争胜利后
D . 解放战争胜利后
14、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编陶希圣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由此可见,国民党发起谈判的真实意图是( )
A . 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B . 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C . 讨论建立联合政府
D . 确定和平建国方针
15、如表是某同学搜集的学习资料。请据表格中的内容判断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
资源 | 名称 |
纪实 | 《记淮海前线见闻》 |
视频 | 《大决战》 |
图片 | 三大战役示意图 |
A . 护国战争
B . 国共合作
C . 解放战争
D . 抗美援朝
16、纪念章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下列纪念章见证了( )
A . 北伐铁军的胜利进军
B .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C . 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7、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这个事实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
A . 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B . 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C .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 .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18、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
A .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 .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D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9、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城。在外线大量开做,这里的“基本任务”是( )
A . 收复延安
B . 挺进大别山
C . 解放北平
D . 渡江作战
20、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非常形象地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地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下列示意图中,实现了毛泽东这一战略意图的是( )
A .
B .
C .
D .




21、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对报社的编辑们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这反映了国民党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在于( )
A . 和平建国
B . “假和平,真内战”
C . 共商国是
D . 结束内战
22、解放战争中,揭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 . 千里挺进大别山
B . 辽沈战役
C . 重庆谈判
D . 渡江战役
23、1945年8月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与社评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西安事变
B . 中共七大召开
C . 重庆谈判
D . 北平和平解放
24、在电影《建国大业》中有这样两个片段:片段一毛泽东:委员长和我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国共两党继承的是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衣钵。同宗同源,存续相依。片段二蒋介石:想和的时候可以和,想打的时候可以打。只有这样,我们说了才算数。上述两个片段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芷江洽降
B . 重庆谈判
C . 占领南京
D . 开国大典
25、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人数从365万下降到204万,主力基本被消灭。下列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是( )
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威海卫战役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26、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后,开始了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其进攻的主要目标是( )
①陕北解放区 ②中原解放区 ③山东解放区 ④大别山解放区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27、毛泽东在一首诗中吟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是( )
A . 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 . 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解放了东北全境
D . 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8、“1947年,……这种改革和其他改革将解放军攻势所及的数百万农民吸引进了人民解放军的阵营,国民党后方的成千万的农民也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政权。”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是( )
A .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B .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C . “平均地权”政策的提出
D . “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29、“塔斯社莫斯科三十日电:一九四七年后半年的特点,就是中国内战战线上情势已根本改观。”材料中开始实现“根本改观”的军事行动是( )
A . 转战陕北
B . 淮海战役
C . 挺进大别山
D . 平津战役
30、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大中城市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情况概览。与表中序号 ④所示信息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 . 辽沈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31、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论说世事。如图是华君武先生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的漫画。蒋介石举起屠刀,发动全面内战。开始于( )
A . 签订《双十协定》
B .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 . 孟良崮战役
D . 进攻中原解放区
32、“一旦强虏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在20世纪的中国,某历史人物曾在不同时期,两上战场抵御强寇。该人物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还表现在( )
A . 率领北伐军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消灭吴佩孚主力
B . 发动“西安事变”,促使蒋介石联共抗日
C . 率领西北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D . 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3、假如你是某部电影中毛泽东的扮演者,在拍摄下图所示画面时你选择的台词是( )
A . “星星之火可以原
B .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C .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 . “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
34、如图为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面商国家大计时的合影。两人这次会谈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
A . 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
B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 . 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35、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其中写道“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中国人高兴”是因为重庆谈判有利于( )
A . 土地改革运动
B . 彻底摆脱美国的干涉
C . 实现和平建国
D . 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
36、淮海战役中,承担运输等任务的民工有543万人,他们提供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口76.7万头,船只8500艘。这段描述反映淮海战役胜利的条件是( )
A . 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B . 解放军作战指挥正确
C . 人民群众积极支持
D . 国民党军队装备落后
37、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的事件是( )
A .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 . 辽沈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平津战役
二、判断题(共2小题)
1、“陕北的人民军队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主动撤出延安,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们因占领延安而兴高采烈,但他们很快发现高兴得太早了。”材料反映的事件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A . 正确
B . 错误
2、辽沈、淮海、渡江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
A . 正确
B .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