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月度调研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共24小题)

1、1945年8月,蒋介石连发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国际国内重要问题。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是(  )

A . 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B . 商讨加入联合国事宜 C . 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D . 筹备召开政协会议
2、“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新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材料中“这场战争”是指(    )
A . 抗日战争 B . 解放战争 C . 抗美援朝战争 D . 越南战争
3、“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为以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材料中的“此役”是指(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4、1919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应邀访华。7月2日,他极其兴奋地在寄往美国的家书里写道:“今天的新闻就是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这条新闻真是太好了,都不像是真的你们想象不到,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这是公众意见的胜利,一切都是由这些学校里年轻的男孩女孩们推动的。”杜威的家书表明他见证了( )
A . 戊戌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五四运动 D . 国民大革命
5、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一首题为《冬夜题□□□□》的诗写到:“古都兵变动天寒,化作长城碧血丹,国共缓攻矛与盾,军民披沥胆与肝,八年烽火山河破,三载硝烟宪政残,青史每翻常滴泪“何时两岸结新欢。”“□□□□”应是(    )
A . 红军长征 B . 西安事变 C . 七七事变 D . 百团大战
6、1927年2月19日《民国日报》载: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称“我们这次革命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士兵的力量。我们在北伐的时候,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由此可见,北伐战争(    )
A . 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 B .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 赢得了国民革命胜利 D .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7、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图,从②到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 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 全面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8、“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在孙中山这篇《讨袁檄文》号召下,1915年底,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起兵北上讨袁,史称(    )
A . 黄花岗起义 B . 武昌起义 C . 护国战争 D . 北伐战争
9、金一南将军曾说:这次会议之后的中国工农红军,哪里还有宗族观念、地域观念、非组织观念?可以说完全转变了。工农红军是一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的理念,成为这支队伍坚定的信念,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就此诞生了。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是(    )
A . 中共一大 B . 八七会议 C . 古田会议 D . 遵义会议
10、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这里的“它”是指(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11、探寻历史原因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原因

结果

A

虎门销烟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金田起义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

戊戌变法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

辛亥革命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A . A B . B C . C D . D
12、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提到:“战争的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戮破‘天朝’威严门面。……不久他们即占领舟山之定海,封锁长江的出海口及珠江,才继续北上威胁中国首都。”下列对子这场战争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使外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B . 为中国经济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C .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D . 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
13、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频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

①《马关条约》开苏州、杭州为商埠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4、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第二次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
A . 提倡民主、科学 B . 提倡实业救国 C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 . 师夷长技以制夷
15、《日本人的满洲梦》一文中提及:“18日晚22时许,暴戾之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以西破坏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与我前来之一部发生冲突。据报告,沈阳独立守备第二大队正向现场出动。”据此可知该事件 (   )
A . 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 B . 表明中国人民开始进入到抗战阶段 C . 标志着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D . 揭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
16、某次会议的会场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入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两侧墙上张贴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等标语,靠墙插着24面红旗,象征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这次会议是  (   )
A . 中共一大 B . 遵义会议 C . 中共七大 D . 中共八大
17、“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
A . 实业救国 B . 民主科学 C . 民主共和 D . 变法图强
18、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B .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C .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 .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9、假如你是一位记者,采访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你的采访报道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A . 否定“两个凡是” B .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 科学发展观思想 D .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并非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期望、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这种观点的是(   )
A .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萌发 C .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 .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21、“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下列选项不属于产生这三次创业高潮直接动因的是(   )
A . 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B . 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走向世界 C . 建立经济特区,引进先进技术 D .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民谣是一定时期历史现实的反映,以下民谣产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①农民冒了尖,老九上了天。包干实在灵,人人有精神。

②社员干活听敲钟,一天干活真稀松,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

③(贫雇农)有了土地分了房,翻身全靠共产党。

④天下农民是一家,组织起米力量大,参加互助组,走向富裕路。

A . ③④①② B . ③①④② C . ④③②① D . ③④②①
23、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企业数量

 合同金额(亿美元)

 占台湾地区对外投资比例

1991

1735

13.9

9.52

1992

6430

55.43

21.78

1993

10945

99.03

65.6

A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 . 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C .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D . “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24、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这充分显示了 (   )
A . 独立自主的强大力量 B . 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C . 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 D . 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共3小题)

1、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的“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947年夏,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军事行动是      
2、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途径。
3、武汉历史上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创办的  (企业),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的 起义,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6分,第29题7分,第30题7分,共20分)。(共3小题)

1、鸦片战争失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和实现中国富强的理想,并为此奋斗不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国藩,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人),晚清重臣。故居内有如下事迹记载:

图片_x0020_3

材料二:1895年10月,康有为离京南下,在南京会见张之洞。在得到张之洞的资助后,创办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年1月创办《强学报》。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摘自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曾国藩创办洋务企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为宣传变法采取的方式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
2、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阅读下列材料: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前提供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要取得如此迅速而显著的成就是不可能

的,也是不可想象的。这些基础条件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供了根本政治和制度前提;②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技术条件;③提供了思想上的一定保证;③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⑤提供了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朱佳木《当代中国史理论问题十二讲·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在哪一次会议上我国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
(2)结合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有关史实,指出材料中所提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分别有哪些?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有何内在联系?
3、中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践行合作共赢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签订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图2 “乔的笑”                      图3 跨越大洋的握手

材料二:王毅指出,中国外交的辉煌成绩,首先归功于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外交最根本的政治保障……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天下为公是中国外交的胸怀,公平正义是中国外交的坚守,互利共赢是中国外交的追求,服务发展是中国外交的使命,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宗旨。

——《王毅谈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和经验》

材料三:北京时间4月1日晚23时许,中国政府援俄抗疫物资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并于莫斯科时间4月2日4点40分抵达莫斯科。此次对俄援助货物总体积约为269立方米,总毛重约为25.5吨,包括医用口罩、防护服、外科手套、体温计、鞋套等物资……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4月23日发推特称,截至本月20日,中国已向美国提供逾24亿个口罩,够每个美国人分到7个。

——共青团中央微博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在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面对新冠病毒全球蔓延的局面,材料三体现了中国首倡的什么理念?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时期我国外交的建议?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月度调研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