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成语,出自于中国古代史上的(    )
A . 巨鹿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淝水之战
2、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
A . 东汉 B . 东晋 C . 西晋 D . 三国
3、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4、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   )
A . 农业的起源 B . 手工业兴起 C . 商业的发展 D . 畜牧业繁荣
5、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中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
A . 钟繇 B . 王羲之 C . 颜真卿 D . 欧阳询
6、“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当时,“统治者”是向谁投降?(   )
A . 陈胜 B . 吴广 C . 刘邦 D . 项羽
7、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   )
A . 176年 B . 177年 C . 226年 D . 227年
8、文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    )
A . 夏朝早期 B . 商朝后期 C . 西周晚期 D . 战国时期
9、如图牌匾中的书法内容是我国历史上某一位思想家提出的观点。他是( )

A . 孔子 B . 墨子 C . 孙子 D . 老子
10、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某位学者“罢黜百家”的建议,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这位学者是( )
A . 张骞 B . 董仲舒 C . 司马迁 D . 张仲景
11、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他”是指(    )
A . 楚国 B . 秦国 C . 齐国 D . 魏国
12、“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属商鞅变法的(    )
A . 推行县制 B . 鼓励耕织 C . 奖励军功 D . 编制户口
13、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   )
A . 楚汉之争 B . 战国称雄 C . 秦灭六国 D . 春秋争霸
14、下图所示远古人类头像是根据我国某地遗址复原。这一远古人类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半坡人 D . 河姆渡人
15、若要了解河姆渡居民原始农业的相关历史,下列考古发现中最可靠的证据是(   )
A . 木制器具 B . 彩色陶器 C . 石制器具 D . 碳化稻谷
16、夏商两代覆亡的教训说明国君应该(   )
A . 加强国防充实武备 B .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C . 重视教育推行改革 D . 施行仁政勤政爱民
17、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据下图判断他研究的内容是(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武王伐纣 B . 平王东迁 C . 春秋争霸 D . 秦灭六国
18、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成都平原成为“天府”得益于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   )
A . 都江堰 B . 灵渠 C . 长城 D . 大运河
19、下图反映的史实出现于(   )

图片_x0020_155634909

A . 夏朝 B . 西周 C . 秦朝 D . 西晋
20、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借机轮流把持朝政的是(   )
A . 太尉与丞相 B . 御史大夫与刺史 C . 外戚与宦官 D . 诸侯王与太后
21、东汉后期,我国产生了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武当山是该宗教的圣地。这个宗教是(   )
A . 佛教 B . 基督教 C . 道教 D . 伊斯兰教
2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反映的时代是(   )
A . 宋齐梁陈 B . 秦汉唐宋 C . 梁唐晋汉 D . 宋元
23、下图《民族交融示意图》反映了五世纪末的一次重大改革,推行这一改革的少数民族是(   )

图片_x0020_100010

A . 氐族 B . 鲜卑族 C . 匈奴族 D . 羌族
24、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象主要反映出(   )
A . 北方文化比南方先进 B . 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C . 生产技术相互影响 D . 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25、“瑞雪兆丰年”这一农谚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著作:(   )
A . 《伤寒杂病论》 B . 《农政全书》 C . 《齐民要术》 D . 《大明历》

二、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共5小题)

1、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西周青铜工艺的代表作。
2、《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作者是司马迁。
A . 正确 B . 错误
3、南北朝时期的刘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人。
4、东汉医学家华佗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5、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圆形方孔半两钱,在全国流通。

三、综合题(共3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片_x0020_100006

——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上》

材料二:后世对秦始皇这一做法大多盛赞。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三:“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

 图一

 图二

(1)上图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在对应横线上填写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
(2)据材料二,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大多盛赞”的是哪一做法?材料二中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图一反映出西汉初年中央面临什么问题?图二反映汉武帝采取哪一政策和措施?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材料二:

图片_x0020_100008

材料三:建康(今南京)“富中之眈,货殖之选,乘时射利,财丰巨万”;东吴之地“其田野啜无数,膏腴兼倍……国税再熱之稻”。

——《吴都赋》

(1)词作者曹操生活在哪个朝代?他生活的朝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2)据上图指出两场战役的共同点。右图战役给时局带来什么影响?
(3)材料三描绘了江南地区繁华景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读下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片_x0020_100009

(1)造纸术发明前,我国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写出两个);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人名)改进了造纸术。
(2)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是通过哪一商路运送到欧洲的?通过商路,哪一宗教传入中国?商路的开通,谁的功劳最大?说说你的理由。
(3)依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区名称。

A.(城市),B.(今天中国的省份)

(4)该商路开通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