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隋唐时期,中日僧人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其中,借鉴汉字草书,创造了日文“平假名”的高僧是(    )
A . 空海 B . 鉴真 C . 玄奘 D . 阿倍仲麻吕
2、如果给下图——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 . 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 .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 . 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D . 主动请缨,和亲塞外
3、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遗唐使”来华    ④郑和下西洋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4、“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该对联称颂的一代高僧是(    )
A . 玄奘 B . 孙思邈 C . 鉴真 D . 李春
5、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 . 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 . 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 . 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 .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6、印度史学家阿里说:“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玄奘的这部著作是(     )
A . 《大唐西域记》 B .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C . 《徐霞客游记》 D . 《西游记》
7、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中央帝国,万邦来朝 B . 交通发达,通往各国 C . 开放政策,吸引外商 D . 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8、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 . 基督教 B . 伊斯兰教 C . 道教 D . 佛教
9、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 . 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C .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 .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10、鉴真和玄奘有很多的相同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中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④都去过日本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④
11、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12、在中国新冠肺炎严重时期,日本援助中国的物资上印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体现了中日两国的深厚友谊,下列人物在古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是(  )
A . 文成公主 B . 玄奘 C . 鉴真 D . 郑和
13、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日本晁衡(阿倍仲麻吕)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下列与诗中人物一样,都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 . 张骞 B . 玄奘 C . 鉴真 D . 郑和
14、日本宗教学家山折哲雄曾说:“玄奘有四张面孔,第一张面孔是世界上著名的佛学家,第二张面孔是伟大的旅行家,第三张面孔是伟大的翻译家,第四张面孔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辟人文学科的专家。”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该观点的是( )
A . 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交流 B . 去天竺取经,口述《大唐西域记》 C . 远赴日本宣扬佛学,传播文明 D . 远航亚非三十多国,宣扬国威
15、“以诗证史”是现代史学家颇为推崇的一种治史方法。下列唐代诗作中,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的是( )
A .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B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C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6、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民族融合和中外交往的过程。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孝文帝迁都洛阳

A . ①④②③ B . ①④③② C . ①③②④ D . ①②④③
17、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文成公主人藏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新罗音乐传人中国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①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18、“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材料中的“你”是(    )
A . 崔致远 B . 弘法大师 C . 玄奘 D . 阎立本
19、搜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研究的课题是()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 . 统一国家的建立
20、如下图①、图②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 . 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 . 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C . 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 . 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高僧      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唐朝高僧      西行天竺取经。
2、玄奘西行归国后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3、  如图人物是,为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唐朝时,高僧玄奘西行至,将大量佛经带回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

1、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的身份是什么?他主要的贡献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请写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记载其西行过程的

著作。

(3)日本在唐朝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4)图一、二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图一、二中两人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特点?
2、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忆昔(节选)

(唐)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注:纨、缟指的是山东一带生产的丝织品。)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材料三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去)。

    ——《日本书纪》

材料四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1)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 “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开元盛世”时期的社会状况。
(3)材料三写到日本认为应“常须达” “大唐国”,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当时把使节称为。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鉴真盲目航东海”的历史意义。
(4)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