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期中复习01:内能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分子热运动(共10小题)
1、中秋节期间,学校桂花盛开,花香扑鼻,这个现象说明( )
A . 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B . 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C .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 分子间不存在空隙
2、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认识分子。对于分子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空隙
B . 液体可以流动,说明液体分子间无作用力
C . 塑料吸盘能“吸”在墙壁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D . 闻到远处的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体现此规律的现象是( )
A . 雪花纷飞
B . 树叶飘落
C . 花香扑鼻
D . 水波荡漾
4、关于分子运动理论的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加盐时,炒菜比腌菜咸得快,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B . 0℃的冰块中的分子是静止的
C . 50mL酒精和50mL水充分混合总体积小于100mL
D . 手中的笔杆不易被压缩或拉伸,说明分子间既有斥力,又有引力
5、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B . 温度越低,分子的热运动越缓慢。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分子的热运动会停止
C . 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
D .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6、如图,甲、乙、丙三个相同的烧杯中盛有等量、等温的水,用一支滴管分别在水面、水中、水底滴一滴红墨水,记录整杯水变红所用的时间,这项活动要探究的问题是红墨水扩散快慢是否( )
A . 与墨水滴的大小有关
B . 与滴墨水的位置有关
C . 与烧杯的容积有关
D . 与水的温度有关
7、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瓶子的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上面的瓶中装有空气,下面的瓶中装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抽掉玻璃板,可以看到一段时间后,两个瓶中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此现象是扩散现象
B . 此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C . 此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D . 颜色变得均匀后,两瓶中气体分子都停止运动
8、水与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两者体积之和,是因为分子间有。“破镜难圆”说明:镜子破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距离(选填“较大”或“较小”),分子间(选填“存在较大引力”“存在较大斥力”或“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
9、下列事例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 . 春天,浓雾滚滚
B . 夏天,荷香幽幽
C . 秋天,落叶阵阵
D . 冬天,雪花飘飘
10、烤熟的红薯香气扑鼻,是因为;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粘到一起,要用一定的外力才能将它们拉开,表明分子间存在 。
二、内能(共8小题)
1、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是( )
A . 做饭时,用炉火对锅里的水加热
B . 把铁丝反复弯折,弯折处变热
C . 勺子放热汤里,勺子变热
D . 嘴向手“哈气”,手变暖和
2、下列实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 用力搓手,手会发热
B . 把冰冷的手放到嘴边哈气,手会变暖
C . 用锯条木头,锯条温度升高
D . 用手反复弯折铁丝,铁丝弯折处会发热
3、下列事例中,主要利用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
双手摩擦能发热
B .
烧水时水温升高
C .
钻木取火
D .
锯木材锯子发烫




4、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
取火时,不断地摩擦木头
B .
烧水时,用火焰给水加热
C .
打气时,气筒一端明显发热
D .
敲打铁钉时,铁钉温度升高




5、炎热的夏天,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把大货车停在水坑中,这是通过的方式给轮胎降温。
6、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B . 0℃的冰没有内能
C .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D . 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越大
7、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三者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温度为0℃的物体所含的内能为0J
B . 温度越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越多
C . 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D . 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8、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发现硝化棉燃烧,说明对物体,物体的内能。此过程中将能转化成内能。
三、比热容(共12小题)
1、利用图中的装置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情况。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分别接入电阻丝,装入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插入温度计。
(1)装置中电阻丝的阻值应(填“相等”或“不相等”),实验中用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按照下表中的数据,请计算出煤油的比热容是J/(kg·℃);
液体 |
质量/g |
初温/℃ |
加热时间/min |
末温/℃ |
煤油 |
150 |
20 |
10 |
50 |
水 |
150 |
20 |
10 |
35 |
(2)夏天,海边昼夜温差变化小,这是因为水的大;
(3)在烧瓶中重新填装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煤油,接入阻值不同的电阻丝,此装置就可以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的关系。
2、用同一酒精灯分别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加热,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如图所示图象,由图可知( )
A . 甲物质的温度比乙物质温度升高的快,甲物质的比热容大于乙物质的比热容
B . 甲物质的温度比乙物质温度升高的快,甲物质的比热容小于乙物质的比热容
C . 甲物质的温度比乙物质温度升高的慢,甲物质的比热容大于乙物质的比热容
D . 甲物质的温度比乙物质温度升高的慢,甲物质的比热容小于乙物质的比热容
3、依据表格中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 比热容c/ (J/(kg·℃)-1) |
水 | 4.2×103 |
煤油 | 2.1×103 |
砂石 | 约0.92×103 |
A . 一杯水倒出一半,杯内剩余水的比热容变小
B . 水和砂石放出相等热量,水的温度降低得较多
C . 水的比热容表示水的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D . 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等热量,煤油温度升高得较多
4、在日常生活中,既可以用水来取暖,也可以用水来降温,主要是因为水具有( )
A . 较高的沸点
B . 较低的凝固点
C . 较大的比热容
D . 较好的导电性
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多少是否相同”,其部分装置如图所示,甲、乙两图中,除杯内分别装的是水和煤油外,其余实验器材都相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请完成下列问题:
⑴取相同(选填“质量”或“体积”)的水和煤油分别倒入两只烧杯中,按图所示组装好器材。
⑵观察并记录加热前两支温度计所测的液体的初温度t1 , 为使两液体升高的温度相同,分别预先设定好两液体加热的末温度t2.
⑶点燃酒精灯,分别同时给两液体加热,同时用秒表记下加热的开始时间。加热时用搅拌器缓慢的搅拌。
⑷当一种液体温度达到,停止加热,同时计算该液体加热的时间t。对另一种液体做同样的观察、操作和记录。
6、下列有关比热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比热容越大
B . 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C . 我国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主要是因为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
D . 铝的比热容比铁大,质量相同的铝和铁放出相同的热量后,铝的温度一定比铁高
7、将质量、初温分别相等的铁块和铝块(c铁<c铝)放在沸水里煮直到温度不再升高,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则( )
A . 铁块吸收的热量多
B . 铝块吸收的热量多
C . 铁块、铝块吸收的热量一样多
D . 无法判定
8、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 a、b 两液体加热(如图甲),根据测得数据分别描绘出两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在相同的时间内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不计液体热量散失,分别用 ma、mb、ca、cb 表示 a、b 两液体的质量和比热容,则结合图中信息作出的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 若 ma=mb , 则 ca>cb
B . 若 ma=mb , 则 ca<cb
C . 若 ca=cb , 则 ma>mb
D . 以上判断都不正确
9、同样的甲、乙两杯中盛有质量、温度都相同的水,现从煮了很长的沸水中同时取出质量相等的铁球和铜球(c铁>c铜),分别投入两杯水中,最后温度高的是。(选填“甲杯”或“乙杯”)
10、“可燃冰”是一种新型能源。同等条件下,“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达到煤气的数十倍,说明“可燃冰”的很大。以10倍的关系粗略计算,1kg“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J,这些热量可以使kg的水从20℃加热至100℃。[c=4.2×103J/(kg·℃),q煤气=4.2×107J/kg]。
11、如图为海风形成的示意图.海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与海洋相比,陆地的( )
A . 比热容较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快,气温较高
B . 比热容较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慢,气温较低
C . 比热容较大,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快,气温较高
D . 比热容较大,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慢,气温较低
12、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不同液体,分别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线可知( )
A . 甲液体的比热容比乙的大
B . 乙液体的比热容比甲的大
C . 甲、乙的比热容一样大
D . 无法比较甲、乙的比热容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