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无为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10月月考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7小题)
1、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 )
A . 提出问题
B . 制定实验方案
C . 建立猜想和假设
D . 获取事实与证据
2、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
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 .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 .
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
D .
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




3、“公共场所,请勿高声喧哗”,这是提醒大家要控制说话声音的( )
A . 音色
B . 音调
C . 频率
D . 响度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B . 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C . 利用次声可以监测台风、火山和地震活动
D . 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对一些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其中与实际相符的是( )
A . 小明本人的身高约为165 dm
B . 圆珠笔的长度约为15 cm
C . 讲台的高度约为75 dm
D . 万里长城的长度约为6300m
6、如图在使用刻度尺测量圆球的直径和木块的长度时,操作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7、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 0.35m=0.35×100cm=35cm
B . 0.1h=0.1×100 s=10s
C .
D .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在日常交通出行中,汽车驾驶员利用“倒车雷达”来判断车与物体间的距离,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如图所示,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直接交流谈话需借助电子设备才能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2、在数字后面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80;
(2)升旗仪式时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为46。
3、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为cm;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s。
4、如图甲、乙所示的是小明同学测量不规则小石块体积时的情形,所测量小石块的体积为。
5、如图所示,小华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得出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声音以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6、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中的“鱼惊”说明了可以传播声音。
7、演奏二胡时,手指在粗细不同的两根弦之间移动,可改变二胡发声的;其下方有一个共鸣箱,可用来增大二胡发声的。
8、如图所示的是声波的波形图,甲和乙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音调最低的是。
9、小明在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块橡皮的长度,其测量的结果分别为4.25cm、4.24cm、4.52cm、4.24cm,则橡皮的长度是c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0、如图所示是环境部门检测到的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机械作业产生声音的波形图;为了减少噪音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机械作业的周围都建起了隔挡围墙,这是在减弱噪声的。
三、实验题(共3小题)
1、如图所示,有4个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的玻璃瓶,各玻璃瓶内装的水如图所示,其中乙、丙内液体深度相同,甲和乙、丙和丁的粗细分别相同。某同学根据生活的经验做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空气柱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气柱的长短有关;
猜想二:空气柱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气柱的粗细有关;
猜想三:玻璃瓶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瓶内水柱的长度有关;
猜想四:玻璃瓶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瓶内水柱的粗细有关。
(1)该同学选择玻璃瓶乙、丙,可以验证猜想(填序号);
(2)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甲和乙的口上吹气,使它们发声,则能听到发出的声音音调(选填“甲”、“乙”或“一样”)高;
(3)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丙和丁使它们发声,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
2、小明做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
(2)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3)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不能将玻璃罩内抽到绝对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______(填序号)得出的,该实验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3)
A . 假设推理
B . 实验验证
C . 归纳总结
3、1589年的一天,年仅25岁的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他将一个重10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抛下。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个铁球出人意料地同时落地。看到这个历史故事,爱思考的小丽同学想知道物体由高处静止下落,落地所用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于是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小丽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选择的实验器材有:三个不同金属球、天平(测量质量)。
(1)为了顺利完成实验,小丽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有皮尺和。
(2)1589年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否定了小丽同学的猜想。
(3)小丽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为了验证猜想二,应比较实验序号1和2,得出的结论是:质量和材料都相同的物体,静止下落的高度越高,落地所用的时间越。
实验序号 |
材料 |
物体质量(kg) |
下落高度(m) |
下落时间(s) |
1 |
铁球 |
1 |
20 |
2.02 |
2 |
铁球 |
1 |
30 |
2.47 |
3 |
铅球 |
1 |
20 |
2.08 |
4 |
铅球 |
2 |
20 |
2.06 |
(4)剩下的一个猜想应选择哪两个实验序号比较来证明:。
四、计算题(共3小题)
1、某同学用柔软的棉线测出地图上长江长63.
00 cm,京沪铁路线长13.18 cm。长江实际长度为6300
km,则京沪铁路实际总长为多少km?
2、蝙蝠在捕食昆虫时发出一种每0.1 s振动9000次的声音,声音碰到昆虫后会反射间来,蝙蝠听到回声后可以确定昆虫的方位。某次昆虫在距蝙蝠正前方17 m的位置。问∶(超声波传播的速度按340 m/s计算)
(1)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为多少?该声音人耳是否能听到?
(2)蝙蝠发出声音后多久能发现昆虫?
3、小明乘坐一艘匀速驶向一座山崖的汽艇,他向山崖大喊一声,历时4s听到回声,且从发声到听到回声,汽艇已经行驶40
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求:
(1)汽艇行驶的速度;
(2)4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3)他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