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微省蚌埠市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关于物理量的测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使用任何一个测量工具时,都要先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B . 测量长度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开始测量,否则测量就是错误的
C . 测量中虽然有误差,但只要认真规范地测量,可以减小误差
D . 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
2、如图所示,晓亮同学拍摄了汽车多次曝光的照片,来测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速度,照片中所附的刻度线是均匀分布的。如果相邻两次拍照时间间隔为2s,且车长为4.2m,可求出这辆车的速度约为( )
A . 14m/s
B . 8.05m/s
C . 7m/s
D . 5.6m/s
3、在交响乐团演奏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长笛吹奏时空气柱越短音调越低
B . 小提琴、大提琴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C . 用力敲鼓时,鼓声响度大
D . 人们能通过音色不同来区分不同的乐器
4、下列现象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
露水
B .
雾凇
C .
融雪
D .
结霜




5、晓娟周末去商场,站在门口能透过商场的玻璃门看到自己完整的像,在电动玻璃门自动向两侧平移的过程中,晓娟在左右两侧玻璃门中( )
A . 各成半个像
B . 成的像越来越不完整,最后不成像
C . 都成完整的像,且像的位置还在原来像的位置
D . 都成完整的像,且像随门一起运动
6、以下光学现象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 .
B .
C .
D .




7、如图所示,一束光从介质甲射向介质乙,两种介质中有一种是空气,另一种是玻璃,MN是其分界面。则图中的折射角和甲介质的种类分别是( )
A . 50°,空气
B . 50°,玻璃
C . 60°,空气
D . 60°,玻璃
8、以下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实像不可能与物体是等大的
B . 实像一定是光发生折射形成的
C . 虚像在成像时没有光进入人眼
D . 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9、图示为用焦距相同的照相机两次拍摄的同一只猫的照片,则对于两次拍摄时的物距、像距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甲的物距大于乙的物距、甲的像距大于乙的像距
B . 甲的物距大于乙的物距、甲的像距小于乙的像距
C . 甲的物距小于乙的物距、甲的像距大于乙的像距
D . 甲的物距小于乙的物距、甲的像距小于乙的像距
10、关于密度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密度越大的物体,它的质量也越大
B . 体积越大的物体,它的密度也越小
C . 固体密度一定都比液体密度大
D . 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质量可能相同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如图所示,秒表显示的时间是s,木块的长度为cm。
2、如图,在2019年10月1日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共20架直升机组成了“70”样式的数字编队,在飞行过程中队形保持不变。以编队中领航机为参照物,其它直升机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现场庆祝的人群听到的飞机轰鸣声是经传播过来。
3、1827年在日内瓦湖上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测量水中的声速实验:如图,两位测量者分别坐在两只船上,其中一只船往水里放入一个钟,当钟敲响时,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另一只船在水下连一个听音器,其测量者在看到火药发光后开始计时,听到水中传来的钟声后停止计时。如果两艘船距离约为13.8km,实验计时约为9.6s,则由此测出水中的声速约为m/s。
4、奥地利科学家多普勒于1843年首先提出了“多普勒效应”,这一原理应用于声学中可概括为:声源靠近观察者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声波的频率会变快,反之则会变慢。国庆节期间晓峰同学在外出游玩时,听到驶向自己的车辆在鸣笛时与平时听到的声音相比,音调会选填(“变高”或“变低”)。
5、在教材“科学之旅”中提出了如图所示的一个问题:在炎热的夏天,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上飘还是向下落?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冰棒周围的“白气”是通过(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白气”将会(选填“向上飘”或“向下落”)。
6、如果拿激光笔向平放在地面上的平面镜照射,其反射光将会照在墙壁上,如图所示。若要使反射光线能射中墙壁上的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向(选填“上”或“下”)移动。
7、如图所示的两幅图中,能反映近视眼成因的是图(选填“甲”或“乙”)。
8、如图,光线a经过一个透镜(虚线框内)折射后与主光轴交于Q点,其中O是透镜的光心。该透镜是 (选填“凸”或“凹”)透镜,焦距f OQ(选填“>”、“<”或“=”)
9、晓阳同学在做测量密度实验时,分别测量了几种不同物质的密度,并绘制了m-V图像,水的m-V图象应该在 (选填“A”、“B”、“C”或“D”)区域。
10、2019年4月10日,人类第一次发布黑洞的照片(如图所示),黑洞的密度极高,根据“史瓦西半径理论”,如果质量为6×1024kg的地球塌缩成黑洞,其体积约为3cm3,根据这一理论,地球形成的黑洞的密度约为kg/m3。
三、实验题(共3小题)
1、如图甲所示,晓辉同学用海波和石蜡“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的装置要(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安装;
(2)此实验中没有直接对物质进行加热,而采用“水浴法”进行加热,其目的是;
(3)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如图乙所示,在A、B、C三种观察方法中正确的是,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4)图丙是晓辉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5)图丁是晓辉绘制的石蜡的熔化图象,石蜡在熔化过程中(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由图甲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cm。
(2)实验时点燃蜡烛后,在光屏上得到蜡烛的像如图乙所示,若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正确的调整办法是:(写出一种即可)
(3)按图丙所示的位置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置一个适当的(选填“凸”或“凹”)透镜才能实现,(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此类型的透镜矫正的。
3、晓洁同学测量食用油的密度,准备了烧杯、托盘天平和量筒来进行实验:
(1)晓洁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观察指针的指示情况如图甲所示,正确的操作是:。
(2)托盘天平调节平衡后,她用烧杯取适量的食用油,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为120g;接着把烧杯中食用油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测出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最后再测出剩余食用油和烧杯的总质量,测量时通过图丙所示的操作使天平平衡,指出该操作的错误之处:。
(3)纠正错误后测出剩余食用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丁所示,通过上述实验测算出食用油的密度是kg/m3。
四、计算题(共3小题)
1、图示为公路上的交通标志牌:
(1)请简述这两个交通标志的含义;
(2)若驾车匀速通过这段路程用时50min,则汽车的速度是多少km/h?
(3)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匀速行驶的汽车通过这段路程最快需要多少min?
2、如图所示,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另一侧距凸透镜16cm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请你利用所学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数学知识,计算该凸透焦距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3、“冻豆腐”又称“海绵豆腐”,它是将鲜豆腐冰冻后,然后化冻,让豆腐中的水份全部流出,形成密布的孔洞,但豆腐的外形又不变(即总体积不变),因其口味较好,深得人们喜爱。晓冰的妈妈买来500g鲜豆腐,体积为400cm3 , 打算将其制成冻豆腐。已知鲜豆腐中所含水的质量占总质量的54%,冰的密度ρ冰=0.9×103kg/m3,求:
(1)鲜豆腐的平均密度;
(2)冻豆腐内所有孔洞的总体积;
(3)冻豆腐实心部分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