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潜山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考古学家通过测定碳14的含量等方法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 . 6 B . 8 C . 14 D . 20
2、石墨烯是一种非常优良的纳米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化学性质和石墨相似,还具有超强导电、导热的性能。关于石墨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 可作散热材料 B . 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 .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 . 可作新型电池的电极
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是学好化学的基本要求。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 在白醋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红色 B .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 .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 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4、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C15H22O5)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下列有关青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从宏观上看:青蒿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 从微观上看:青蒿素中含有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 C . 从变化上看:青蒿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D . 从质量上看: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4
5、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8 B . 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 . 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乙 D . 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6、2019年北京世园会主题为“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
A . 排放未达标的工业废水 B . 露天焚烧树叶、秸秆 C . 选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 D . 将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
7、规范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 . 取用粉末状固体 B . 检验装置气密性 C . 取液时挤入空气 D . 点燃酒精灯
8、分类是化学学科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下图呈现的物质分类关系中,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③包含在②中。若②是纯净物,则③不可能是( )

A . 空气 B . 硝酸钾 C . 氦气 D . 二氧化氮
9、我国主办2019年“世界环境日”活动,其主题聚焦“空气污染”。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 . SO2 B . NO2 C . CO2 D . PM2.5
10、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 . 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 . 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 . 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1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B .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C . 爆竹声中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 D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2、低碳生活,是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是( )
A . 用篮子代替塑料袋 B . 节约每一滴水 C . 使用节能灯泡 D . 经常开车上班
13、对以下反应归纳正确的是:(   )

①2HgO 2Hg+O2↑        ②2H2O 2H2↑+O2↑    ③2KMnO4 K2MnO4+MnO2+O2

A . 都是分解反应 B . 生成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都相同 C . 都是实验室制取O2的常用方法 D . ③中的MnO2是反应的催化剂
14、最新研究发现,水能凝结成13种不同类型的结晶体。除普通冰外,还有在﹣30℃时才凝固的低温冰,在180℃时状态依然不变的热冰,比水的密度大的重冰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重冰的化学性质与普通水相同 B . 低温冰中水分子不再运动 C . 低温冰是一种不同于水的新物质 D . 重冰中分子间间隔比普通水的间隔大
15、为了纪念门捷列夫创建元素周期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19年为国际元素周期表年。在元素周期表中钕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2093491741

A . 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0,中子数为60 B . 钕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4.2 C . 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种类比金属元素多 D .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8个族

二、填空题(共1小题)

1、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1)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氖气

②两个一氧化氮分子

③四个铵根离子

④氧化镁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2)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含义:

①H2O:

②Fe3+

三、实验题(共1小题)

1、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图片_x0020_222521168

(1)写出①的仪器名称
(2)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选择的装置组合是(填字母)。
(3)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4)A装置还可作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则需对A装置的改进是
(5)F装置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瓶中液体是澄清石灰水,气体应从(填“a”或“b”)端通入。

四、流程题(共1小题)

1、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Si),如图是某种制备高纯硅的工艺流程图:

图片_x0020_2119981219

(1)地壳中硅元素的含量比铝(填“高”或低”),二氧化硅中硅元素化合价为
(2)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要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原因是
(3)操作I的名称是,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五、科学探究题(共3小题)

1、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该实验速率快,产物无污染,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实验)书本介绍了除了用二氧化锰外,硫酸铜溶液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铁溶液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那么,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催化的效果怎么样呢?请根据下表四组实验现象,回答下面问题

序号

催化剂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FeCl3溶液

向5mL4%的H2O2溶液中滴5滴0.1%FeCl3溶液

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

FeCl3溶液对H2O2的分解有较好的催化效果

2

FeCl3溶液

向5mL12%的H2O2溶液中滴5滴0.1%FeCl3溶液

试管中有适量气泡

3

CuSO4溶液

向5mL4%的H2O2溶液,

滴5滴0.1%CuSO4溶液

试管中产生少量气泡

CuSO4溶液对H2O2的分解催化效果一般

4

CuSO4溶液

向5mL12%的H2O2溶液,滴5滴0.1%CuSO4溶液

试管中气泡量很少

(思考分析)

(1)请你写出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反应方程式
(2)从考虑化学反应速率对收集气体影响的角度,请你从上面的实验,选择一组合适的药品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H2O2溶液和(填催化剂的种类和浓度)。
(3)从上面的实验中,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4)(拓展延伸)

另一名同学了解到,加热也可促进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于是进行如下实验,分别取5mL12%的H2O2溶液于试管中进行水浴加热,步骤和现象如下:

序号

加热耗时

水浴温度

分解现象

1

12分

65℃

少量气泡

2

15分

74℃

明显气泡

3

21分

87℃

大量气泡

根据该同学的探究,试分析回答,为什么实验室通常不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氧气?(两点理由):

2、某化学兴趣小组想要探究一包食品脱氧剂的成分,剪开包装袋,发现脱氧剂大部分为黑色固体,其中混有少量白色粉末。

[提出问题]脱氧剂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经过查阅资料,小组同学提出猜想:甲同学:可能有铁粉;乙同学:可能有炭粉。

(1)[设计实验]小组同学根据两位同学的猜想设计了实验方案,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脱氧剂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甲、乙同学的猜想均成立

过滤,将滤渣与氧化铜混合加热

(2)[反思与评价]

有同学提出,可以用一种简单的物理方法验证甲同学的猜想,请写出使用此方法的实验操作及现象:

(3)老师告诉同学们,脱氧剂的脱氧原理是利用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来吸收包装袋中氧气,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4)小组同学又对脱氧剂中的白色粉末产生好奇,经查阅资料,白色粉末可能是硅藻土。硅藻土是一种填充剂,不溶于水,其作用在于吸附水分,为脱氧反应提供水分;并疏松配料,使氧气易于接触铁粉。如图是硅藻土用量与脱氧时间(h)的关系图,可知:

图片_x0020_2041198925

①硅藻土的最佳用量是0.35g.

②硅藻土高于或低于最佳量时,脱氧速度会减慢。请分别分析可能的原因:

(5)脱氧剂的脱氧速度还有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请写出一条并说明理由,影响因素:理由:
3、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他们将一只烧杯罩在两支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上,发现总是高的蜡烛先灭,他们进行了探究。

(查询资料)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2.石灰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碳酸钙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1)(提出问题)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灭?

(猜想假设)猜想1:高的先灭是因为

猜想2:高的先灭是因为上部的氧气被消耗。

(2)(实验验证一)为了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将浸有澄清石灰水的滤纸分别放在烧杯的顶部和底部,在滤纸上滴加酚酞,变色后,用烧杯罩住点燃的高低蜡烛,观察高低滤纸褪色顺序(如图)

上面的酚酞溶液先褪色,下面的后褪色

烧杯上层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高蜡烛先熄灭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关。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小红却对小明的结论表示怀疑,她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小红将燃着的蜡烛伸入收集的混合气体中,发现,从而证明小明的结论不正确。

(3)(实验验证二)为了验证猜想2,小红利用手持技术实验,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在测量烧杯内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杯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剩余氧气浓度15.65%,二氧化碳浓度1.898%。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不多,而氧气浓度明显下降。燃烧前后氧气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实验结论)

(4)(反思评价)根据图中曲线(装置内氧气浓度)变化分析,在(填“A、B、C、D”)点时蜡烛全部熄灭;请解释曲线AB段、BC段、CD段变化原因。

AB段;BC段;CD段

六、计算题(共2小题)

1、乙醇(C2H5OH)可用作燃料。按要求计算:
(1)乙醇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
(2)9.2g乙醇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
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制得生石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小明同学为了分析一批石灰石的纯度,在实验室中取此样品44g,充分煅烧后剩余固体26.4g(杂质不参加反应)。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2)该样品中石灰石的纯度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安徽省潜山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