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学期 第七单元第四节 酸碱中和反应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8小题)

1、做完实验后,对于用过的废酸,你认为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 . 拿出实验室    B . 留在实验台上,准备下次实验用 C . 放回原瓶    D . 倒入废液缸中
2、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钾两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 . 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K2SO4和H2SO4 C .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钾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溶液的烧杯中 D . 由c点到d点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3、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如下表所示:

物质

食醋

酱油

食盐水

牙膏

肥皂

pH

2~3

4~5

7

8~9

9~10

夏天我们被蚊虫叮咬后,蚊虫会在人的皮肤内分泌蚁酸(一种酸),从而使皮肤肿痛。要减轻痛痒,可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

A . 食醋    B . 酱油    C . 肥皂水    D . 食盐水
4、河道两旁甲乙两厂,它们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共含H+、Na+、Ba2+、Cl、SO42-、CO32-六种离子。两厂废水中各含三种离子,其中甲厂的废水明显呈酸性,甲废水中的离子是(  )
A . H+、Na+、Ba2+    B . H+、Ba2+、Cl    C . Na+、SO42-、CO32-    D . H+、SO42-、CO32-
5、如图,把质量与浓度都相同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混合,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混合后溶液的pH=7 B . 混合前后H2O的数目不变 C . 混合后滴入紫色的石蕊溶液可变红 D . 混合后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6%
6、我市有些滩涂地区的土壤被称为"盐碱地",当地农民常用引进内河淡水浸泡再排水的方法改良土壤。若以土壤pH为纵坐标,浸泡水次数(m)为横坐标,下列能正确表示土壤pH变化的图像的是( )
A . 图片_x0020_100006 B . 图片_x0020_100007 C . 图片_x0020_100008 D . 图片_x0020_100009
7、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 .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B .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则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C . 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 . 常温下,碱溶液的pH大于7,碳酸钠溶液的pH也大于7,则碳酸钠属于碱
8、如图两幅微观示意图揭示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932670452

A . 图乙说明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反应生成了H2O B . 图甲表示的是化合反应 C . 图甲表示的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 . 上述两图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会发生变化

二、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中和反应是化学核心概念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中和反应展开了探究。

(实验目的)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步骤)

步骤一:取一定量稀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步骤二:用仪器A吸取稀盐酸向烧杯中逐滴加入,边滴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红色变浅直至消失。

步骤三:向溶液中继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用玻璃棒蘸取其中溶液,在酒精灯上加热至蒸干,有白色固体产生。

(1)(思考拓展)

从下列仪器中选择步骤二中的“仪器A”,名称是      

(2)兴趣小组认为仅从上述步骤二的现象,难以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查阅资料:(i)酚酞试液在不同的pH时变化情况如下:

pH

0~8.2

8.2~10.0

10.0~14.0

颜色

无色

粉红色

红色

(ⅱ)氢氧化钠溶液的pH随浓度的降低而减小。

兴趣小组据此形成了对比实验方案以排除干扰,该对比实验方案是      

(3)为确认步骤三中的白色固体是氯化钠而不是氢氧化钠,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将白色固体溶于水形成溶液,均分成两等份

向其中一份滴加CuSO4溶液,振荡、静置

①无      色沉淀生成

白色固体不是NaOH。

向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振荡、静置

出现白色沉淀

②白色固体是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继续探究)

如图1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实质是      

(5)兴趣小组认为上述实验对反应实质缺少直观的验证。

査阅资料:(ⅲ)变色硅胶为蓝色,吸水后呈红色。(ⅳ)变色硅胶与NaOH固体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变色硅胶与无水醋酸(CH3COOH)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

兴趣小组据此设计了如图实验,验证中和反应有水生成:将无水醋酸迅速倒入装有NaOH固体和变色硅胶的试管中,并用玻璃棒在试管中不断搅拌,观察到变色硅胶由蓝色逐渐变为红色,U型管内液面左低右高。

①U型管内液面左低右高说明该反应      热量(填写“放出”或“吸收”)。

②无水醋酸由CH3COO-和H+构成。变色硅胶由蓝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重点以“酸碱中和反应”为课题进行探究,小宇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一会儿后发现忘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于是他停止滴加稀硫酸,同学们纷纷对实验后烧杯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展开了讨论。
(1)(提出问题)实验的烧杯中溶质含有哪些物质?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提出猜想)猜想一:溶质中只有Na2SO4

猜想二:溶质中可能是Na2SO4和NaOH

猜想三:溶质中可能是      

(3)(查阅资料)Na2SO4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小宇同学设计如下的实验方案:

方法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酚酞不变红色

猜想一正确

猜想二不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

      

猜想三正确

方案三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黑色CuO粉末,振荡

      

猜想三正确

(4)(方案评价)同学们对小宇上述的方讨论后认为:

①方案一存在缺陷,该方案不能证明猜想一是正确的,其原因是      

②方案二也不能证明猜想三是正确的,理由是      

③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方案三能够证明猜想三是正确的,并认为还可以向烧杯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填字母序号)进行证明。

A Mg   B Na2CO3    C NaOH   D 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反思)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还需考虑反应物的用量。

三、综合题(共1小题)

1、某工厂的废水中含有MgSO4和FeCl3等,技术人员逐渐加入NaOH溶液调节废水的pH,先后分离出两种沉淀,并通过系列处理得到有价值的产品。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片_x0020_186235470

资料:部分金属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成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沉淀物

Fe(OH)3

Mg(OH)2

开始沉淀

1.9

9.1

完全沉淀

3.2

11.1

(1)操作①的名称      ,该工厂废水一定呈      性。
(2)用NaOH溶液调节溶液的pH,pH的控制在      范围内,可使废液中的铁离子(Fe3+)完全沉淀,而镁离子(Mg2+)又不损耗。
(3)操作②时,当      即可停止加热。
(4)固体B加热的产物是两种常见氧化物,则另一种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5)溶液a除了可能含有NaOH外,还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6)配制2000kg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      Kg。

四、计算题(共3小题)

1、实验室中稀硫酸因标签破损,需测定其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该稀硫酸样品50g,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6%的Na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NaOH溶液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1)图中A点时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2)求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2、向盛有100g稀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烧杯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过滤、烘干并称量沉淀的质量。该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滤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计算原混合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
(3)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用73g的稀盐酸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下图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该实验是将      (选填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时,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3)当加入溶液的质量a为40g时,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学期 第七单元第四节 酸碱中和反应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