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5小题)

1、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这也体现了我国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难溶于水 B . 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 C . 有可燃性,常用作燃料 D .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自然界碳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向空气中排放CO2会形成酸雨 B . 无机物和有机物不可相互转化 C . 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CO2 D .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3、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会放出供人呼吸的气体是(   )
A . O2 B . N2 C . CO2 D . H2O
4、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灭火 B . 生产汽水 C . 气体肥料 D . 供给呼吸
5、下列CO2的性质与其“可用于灭火”这一用途无关的是(   )
A . 不可燃 B . 不支持燃烧 C . 能溶于水 D . 密度大于空气

二、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下为初中化学常见实验,按要求回答问题。

(1)图A木条放在蜡烛火焰上片刻后      (填序号)处碳化程度最大。
(2)图 B 发现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的性质是______。 (2)
A . 分子很小 B .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 分子之间有间隙
(3)图C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束后吸入左瓶的水量明显小于左瓶空气体积的 1/5,可能原因是      

A.红磷过量  B.气密性不好  C.燃烧完成后未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

(4)图D气体是实验室制取的CO2 , 发现干石蕊花变红,可能原因是      (写一条即可)。
2、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验证CO2的性质。图中,a、c为用紫色石蕊水溶液润湿的小纸花,b为用紫色石蕊水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纸花。

(1)若观察到a、c变红、b不变红,可验证CO2的性质是      
(2)若验证了“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三、综合题(共6小题)

1、我国“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下图为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图,图中箭头指向表示此事(排放)或消耗CO2的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途径①需要消耗空气的      
(2)途径②中,枯枝败叶中的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在微生物作用下彻底转化为CO2和H2O,该转化中消耗O2与产生的CO2的分子个数比为      
(3)途径④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白天      夜晚(填“大于”或“小于”)。
(4)途径⑤酒红的业石燃料是      (填“可”或“不可"")再生资源。
(5)降碳的一种涂经具在合活的催化剂条件下,将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使碳全部转化为乙烯(C2H4)、同时生成另一种化合物。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某年通过不同途径产生或消耗碳量的相对值如下表所示:
途径
相对值 0.6 60 60 121.8 5.5 92 90
据表可知,这一年大气中碳量增加了      (用表中相对值计算)。
为达成“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开发新能源        B.植树造林         C.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进一步分析上表回答:人口增多是否是大气中碳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并说明理由      
2、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过程(如图)。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氧气通过      等参与碳循环。
(2)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写两点即可)。
(3)写出一种化石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山西省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着力推进文旅融合,通过转型跨越,实現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展示了几个旅游景点,请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就相关问题表达观点,完成以下小题。
(1)图Ⅰ:西侯度遗址是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曾为全国二青会圣火采集留下了举国关注的佳话。

圣火采集,选用主要成分      的天然气作为清洁燃料,圣火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图Ⅱ:壶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雄姿著称于世,彰显中华母亲河的博大恢宏。黄河已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生活诸多方面都离不开她,黄河水在发展经济方面可用于      (合理即可)。浑浊的河水给畜牧饮用时,事先应进行的简单处理是      (合理即可)。
(3)图Ⅲ:“万年冰洞”诞生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时期。冰洞内冰的物质成分用化学式表示为      ,与同质量的水相比,其体积变      ,分子间的间隔变      
(4)为保护我省地面旅游资源,西侯度遗址上的木制建筑应严禁烟火,理由是      (合理即可)。为保障壶口瀑布等景点的环境卫生,应做到      (合理即可)。
4、气候变化中的海洋

海洋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有超过25万种生物生活在其中,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和交通,是应对气变化的忠实“朋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系统热量不断增加。海洋吸收了绝大部分全球变暧的热量,还“消化”了2~3倍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气候变化速度及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海洋变暖的速度增加了1倍。在过去的20年里,所有大洋盆地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到数月的极端海洋高温天气,即“海洋高温热浪”,它可以延伸数千公里的范围,深达数百米。热浪频发,易引起更强烈的热带气旋、厄尔尼诺现象等。2006-2015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上升约3.6mm,为1901~1990年期间上升速度的2.5倍。海洋在溶解了二氧化碳后,酸性增强,会影响牡蛎、蛤蜊等贝类的外壳或骨骼的形成。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有      (合理即可)(举1例,下同),能源有      (合理即可)。
(2)海洋吸收热量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海洋“消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海洋高温热浪”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是      (合理即可)。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类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合理即可)。
5、中国已向世界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达成“碳中和”,即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排放与消耗相互抵消。请回答:
(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主要来源:一是      ,二是      
(2)要使空气中的CO2被消耗而降低主要靠      
6、如图转化关系中,A、B、C、D、E、F、G、H是初中化学前两个单元中的常见物质,A为暗紫色固体,B、G为黑色固体。E、F均为无色液体。反应④表示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写出物质C的名称      
(2)写出反应②和③符号表达式。②      ;③      
(3)上述①②③④四个反应中,属于相同的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填序号)。
(4)D物质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利有弊,请写出一点利和弊各一点:利:      ,弊: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