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3.1 空气与氧气(第2课时)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6小题)

1、下列反应既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 镁+氧气 氧化镁 B . 过氧化氢 水+氧气 C . 氢气+氧气 D . 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水
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气密性良好的干燥集气瓶中都充满了空气。甲、乙瓶中的燃烧匙内分别放有足量的红磷和炭粉,ab为止水夹。分别点燃红磷和炭粉,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室温,同时打开ab , 则烧杯中的水可能先进入( )

A . 甲瓶 B . 乙瓶   C . 同时进入 D . 无法判断
3、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使用该装置可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 B . 使用该装置可观测氧气输出的速度 C . 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D . 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
4、如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 B . 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 C . 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 D . 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5、实验室需收集一瓶约含 空气的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 集气瓶中灌 的水  B . 集气瓶中灌 的水 C . 导管伸入到集气瓶体积的 D . 导管伸入到集气瓶体积的
6、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 .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 . 生成O2的质量 C . 固体中MnO2的质量 D . 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7、实验室用块状固体碳化钙和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该反应比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更加激烈,所选发生装置最适合的是(   )
A . B . C . D .
8、工业制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先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关于这个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属于物理变化 B . 利用了物质的沸点不同 C . 先收集到的氮气沸点较低 D . 有新物质氧气生成
9、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 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 做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时,先检查氧气的纯度,后点火 C .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D .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加热,后预热
10、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试管中加入的药品是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 B . 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 待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氧气 D . 实验结束时应先从水槽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
11、下列示意图分别是实验室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12、同学们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
A . 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的水有残留 B . 导管口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 C . 排水法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 D . 排水法收集前未将氧气瓶灌满水
13、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当缓慢推动活塞时,则能观察到(   )

A . 注射器内有液体 B . 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C . 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D .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14、某班同学在学习空气的相关内容时,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你认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甲同学:液态空气用来制取氮气、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乙同学:氮气在空气中的含量约占空气质量的 78%

丙同学: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都属于氧化物丁同学:液态氧可用作发射火箭的助燃剂

戊同学: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及其他气体组成的.

A . 甲、乙、丙说法错误,其余是正确的 B . 丙、丁、戊说法正确,其余是错误的 C . 丁的说法正确,其余都是错误的 D . 乙和戊说法正确,其余是错误的
15、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氧气,曲颈瓶中装有硝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将其置于火炉上加热,产生的氧气用动物膀胱收集。该实验装置若改为下图的发生装置,最合适的是  (   )

A .   B . C . D .
16、下列收集装置,可以用来收集氧气的是(    )

A . ①③ B . ①②③⑥ C . ①⑤⑥ D . 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指出图中错误,并说明改正的方法.

错误         改正方法

            

            

            

            

2、(填字母)下列各变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

B.铁+氧气+水→铁锈

C.水→氢气+氧气

D.食盐放入水中得到食盐水.

3、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进行设计和分析:

(1)指出图A 中的仪器的名称 d      
(2)实验室既可以用A 装置,也可以用B 装置来制取氧气,若用B 装置制取氧气,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则实验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分别是      (选题中装置序号)。
(4)若在 C 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就可以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则气体用从      (填“a”或“b”)进入 C 中。
4、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收集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      端导管通入。若要检查已收集满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端导管口处;
(2)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可使集气瓶中装满水,氧气从      端导管通入。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如图是小珂和小琦各自设计的实验室用于制取、干燥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本题的所有夹持仪器均已省略)。小珂同学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溶解氧且不与氧气反应),请回答问题:


(1)小珂同学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填装置编号)      
(2)现要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请按气体的流向,用装置导管的编号将装置连接好:①→       
(3)小琦同学设计了图C 的装置,并用仪器乙收集氧气。仪器甲叫      ,收集氧气的方法为      
2、某兴趣小组在制取和收集氧气后,又进行了以下三个实验活动。

[实验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当放置在集气瓶口带火星木条复燃时停止收集,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3次。

[实验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当放置在集气瓶口带火星木条复燃后,继续收集40秒,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3次。

[实验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3次。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氧气的体积分数(%)

79.7

79.6

79.9

88.4

89.0

87.9

90.0

89.8

89.3

氧气的平均体积分数(%)

79.7

88.4

89.7

(1)由实验1、2可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为提高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可采取的措施是      
(2)即使操作规范,实验3获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也不可能达到100%的主要原因是      
(3)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都含有少量碳,含碳细铁丝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时,生成的一种气体在熔融液态物质中形成气泡,熔融液态物质因气泡破裂引起“火星四射”的现象。推测该气体是      (填化学式)。

四、解答题(共6小题)

1、某同学在实验室里用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发现大试管已破裂,请你帮他分析造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写出三条即可)


2、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体积分数的最小值,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①取5~6只集气瓶,用量筒分别测出它们的容积并标记;

②向集气瓶中分别装入其总容积的10%、20%、30%、40%、50%的水,并用毛玻璃盖住,依次编号为1、2、3、4、5。

③在反应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MnO2和H2O2使其反应,分别用排水法将上述1~5号瓶中的水排出。

④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1~5号瓶中,观察并记录现象如下表:

集气瓶号

1

2

3

4

5

木条火星状况

微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1)写出上述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假定空气的成分体积比只为4:1的氮气和氧气,则用排水法得到氧气后,2号瓶中氧气的体种分数约为      

(3)若要得到更精确的数据,你认为下一步应如何操作?      

(4)实验结果表明用“使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的方法来检验集气瓶中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否可靠?      

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没有二氧化锰了,有同学说可以用高锰酸钾代替同样能加快反应速率,为什么?高锰酸钾是不是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为什么?

4、某同学欲测定一处蔬菜大棚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请你协助他完成任务.
(1)该同学想利用2L的玻璃瓶收集气体,请帮他写出收集一瓶蔬菜大棚里的空气的方法.
(2)通过测定得到蔬菜大棚中氧气含量约为25%,计算上述操作中得到的空气样品中氧气的质量.(注:氧气的密度约为1.43g/L)
5、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②的名称:①      ;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下同),气体收集装置为            ;该装置中,固定仪器时的一条主要注意事项是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处要       。

(4)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的主要步骤有:①装入药品;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收集气体;④加热;⑤停止加热;⑥移出导气管。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4)
A . ①②③④⑤⑥ B . ②①③④⑥⑤ C . ②①④③⑤⑥ D . ②①④③⑥⑤
(5)若使用B装置来进行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6)经查资料可知,NH3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方法来制取NH3 , 选用      装置作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最好选用      装置来收集NH3 , 理由是      
6、由实验测知:取3.5gKMnO4晶体加热到220℃,分解放出的氧气多于按下式计算的理论量。按下式计算的理论量为放出氧气0.354g。

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48 mL,而实际测得的氧气为308 mL(标准状况),超过理论量为:(308一248)mL=60mL。试回答:

(1)怎样用实验证明:超理论量的氧气不是来自MnO2      
(2)怎样用实验证明超理论量的氧气是由K2MnO4分解产生的?(要求用KMnO4制取氧气后的残渣实验,如所示。)      
(3)怎样从“最后残渣”中分离出MnO2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3.1 空气与氧气(第2课时)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