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上 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   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稻草造纸 B . 使用火药 C . 冶炼金属 D . 蚕丝织绫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 氢气燃烧 B . 菜刀生锈 C . 冰雪融化 D . 电解水
3、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牛奶变酸、水力发电 B . 干冰升华、钢铁生锈 C . 酒精挥发、蜡烛熔化 D . 光合作用、木炭燃烧
4、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B . 物质有发光和放热的现象产生就一定是化学变化 C .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一定有新物质产生 D .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
5、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 . 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渍 B . 活性炭——吸附剂 C . 氧气——炼钢和金属焊接 D . 稀有气体——制造电光源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B . 物理变化中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C . 往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沉淀,这是物理反应 D . 湿衣服变干是一种化学变化
7、化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例如,燃料 燃烧产物 燃料,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
A . (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 B . (1)(2)均为物理变化 C . (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 D . (1)(2)均为化学变化
8、我们家乡衢州特产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 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 B . 酿制江山米酒时发酵糯米 C . 制作龙游发糕时将成品进行包装 D . 制作开化开顺牌黑木耳时晒干水分
9、下列描述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 装置发生爆炸 B . 某固体受热变成气体 C . 经过某步操作后溶液中出现固体 D . 苹果在夏天放久后出现酒味
10、生活处处有化学,在实际生活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 . 用盐酸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B . 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渍 C .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 . 用生石灰作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
1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的物质生成。下列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 比较金属活动性 B . 水的电解 C . 过滤泥浆水 D . 食物霉变
12、家庭配置波尔多液的过程: ①在塑料容器里加入1克胆矾(CuSO4•5H2O)再加水约90毫升,制成硫酸铜溶液; ②在相同的另一容器里加入1克生石灰和少量的水,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熟石灰,再加水10毫升,配成石灰乳;③将硫酸铜溶液慢慢倒入石灰乳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制成波尔多液。实验中的现象或变化不合理的是(  )
A . ①中出现的现象是白色固体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B . ②中加入少量水发生了化学变化,之后加入的10毫升水发生了物理变化 C . ③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D . 配置的波尔多液是悬浊液
13、互联网上用google搜索“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时,可搜索到下列被曝光的事件,其中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 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假奶粉” B . 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 C . 用硫磺燃烧法熏蒸粉丝 D . 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制成“假酱油”
14、自然界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煤矿自燃 B . 下冰雹 C . 树叶变黄 D .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15、科学课上,教师在盛有10mL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下列关于该反应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 无现象发生 B . 溶液呈血红色 C . 有黄色沉淀生成 D .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以下试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立即熔化成闪亮的银白色小球,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阅读后,请你归纳出这种金属的一点物理性质        ,

一点化学性质      .

2、家庭厨房就是一个科学小世界,其中包含着许多科学知识
(1)大米、小麦为人体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是      
(2)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其鲜味与溶液的酸碱度有关,当pH为6-7时鲜味最强:鲜味还与温度有关,当烧菜时温度长时间在120℃以上,不仅鲜味消失,而且会生产焦谷氨酸钠.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2)
A . 在碱性较强的条件下使用味精鲜味最强 B . 谷氨酸钠在加热条件下生产焦谷氨酸钠是物理变化 C . 起锅时加入味精比菜刚入锅时加入味精的鲜味更强.
3、一款名为“史莱姆”的水晶泥玩具,其主要成分是普通胶水、硼砂晶体和水。查阅资料知道:①硼砂晶体(Na2BO7·10H2O)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可用作清洁剂、杀虫剂。②人体若摄入过多的硼,会引发多脏器的蓄积性中毒。
(1)硼砂(Na2B4O7)中硼(B)元素的化合价为      
(2)请至少写出一条关于硼砂晶体的物理性质      
4、在下列短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其相应的变化或性质: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      ,把块状硫粉碎      ,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      ,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发出浅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这说明了硫具有可燃性      

5、在实验室里观察硫酸铜晶体是      色固体,用酒精灯加热后失去结晶水变成      色粉末,加热前后是两种物质,因而可判断为      变化,往粉末中加入水会显      色,利用这点性质可判断      的存在。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以下是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开展的实验:

①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m1的金属锡粉.

②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

③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丝丝的声响”,称量所得白色物质的质量为m3

④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4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锡的燃烧是      变化.

(2)罗蒙诺索夫分析数据后发现,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m3=      ,于是提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的观点.

(3)后经多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最终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定律:      

2、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发热现象,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于是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探究与讨论。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发烫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热、放热属于      变化。

四、解答题(共1小题)

1、阅读下列信息,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909年哈伯在实验室将氮气和氢气在600 ℃、2.02×104千帕和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首次合成了氨(NH3)。常温下,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和氧气可以在铂催化和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来自空气、煤和水,这是一种经济的固氮方法。这一成果生产的化肥给农业带来了丰收,也获得了代替智利硝石生产炸药的原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由于德国垄断了合成氨技术,能快速生产氨和硝酸,使粮食和炸药的供应有了保障,这也促成了德皇威康二世开战的决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1)氨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3)用化学方程式写出氨的实验室制法:      .
(4)氨的用途: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上 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