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上册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测试卷(基础)

年级: 学科: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检测某溶液pH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 将pH试纸投入待测液,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B . 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沾在置于洁净表而皿的pH试纸上,根据试纸呈现颜色,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C .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沾在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上.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D . 用蒸馏水冲洗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沾在pH试纸上,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2、现有下列5种物质:①浓盐酸 ②石灰水 ③碳酸钠晶体 ④烧碱 ⑤浓硫酸,把他们长期露置在空气中,其中会发生化学变化且质量增加的是:( )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④、⑤
3、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实验现象及结果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 向一定量饱和石灰水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不考虑温度变化) B .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插入一根铁棒 C . 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 . 用一定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4、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会变蓝色

检验水的存在

B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干燥氧气

C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反应

除铁锈

D

氢氢化钠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吸收二氧化碳

A . A B . B C . C D . D
5、小金完成了图示实验①②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实验①中石灰水有剩余 B . 实验②中有气泡产生 C . 实验③中没有明显现象 D . 实验③所得溶液中一定含CaCl2和NaCl
6、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人们找到物质变化的证据。下列四组研究化学反应快慢的对比实验中,各组所用溶液浓度相同且适宜、所用固体表面积相同,其中现象最不明显的一组是( )
A . B . C . D .
7、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在某溶液中加入硫酸钠溶液和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钡离子 B .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 . 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 . 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8、对如图实验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 打开止水夹,试管Ⅰ中产生气泡,试管Ⅱ中无现象 B . 打开止水夹,液体从试管Ⅱ流向试管Ⅰ C . 先打开止水夹,稍后关闭,试管Ⅱ中产生白色沉淀 D . 先打开止水夹,稍后关闭,试管Ⅰ中反应立即停止
9、如图“五环旗”的上面3个环代表一种液体,下面2个环各代表一种酸碱指示剂,两环相交部分表示指示剂跟有关液体混合后显示的颜色,如图表示相交部分显示的颜色,其中显示颜色不正确的是( )

A . 红色 B . 蓝色 C . 红色 D . 蓝色
10、小刚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粒子不断运动”的研究,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则物质X是( )

A . 浓氨水 B . 浓盐酸 C . 浓硫酸 D . 浓食盐水
11、如图所示已平衡的天平两端放着两个分别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敞口烧杯,过一段时间后,天平会( )

A . 左端下沉 B . 右端下沉 C . 仍平衡 D . 无法判断
12、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 . 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C . 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D . 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13、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a~cg时,溶液中发生反应为CaCl2+Na2CO3=2NaCl+CaCO3 B . 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bg时,溶液中含三种溶质 C . 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ag时,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大 D . 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g时,溶液呈中性
14、一包不纯的氯化钾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氯化钠、硝酸钾、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

⑴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

⑵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⑶另称取14.9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应后生成28.7g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杂质中可能含有硝酸钾、氯化钠 B . 杂质中肯定不含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 C . 杂质中肯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氯化钠 D . 杂质中肯定含有氯化钠、碳酸钠,可能含有硝酸钾
15、下列关于酸、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苛性钠、烧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 B . 氢氧化钙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C . 稀盐酸能够使酚酞溶液变红 D . 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质(如柠檬、柑橘)中含有酸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我国不少地方有端午吃“灰水粽”的习俗。所谓“灰水粽”是指用草木灰的浸出液浸泡糯米做成的粽子,清香软糯。草木灰中富含K2CO3 , 还含有少量K2SO4和KCl。某同学为了检验草木灰的浸出液中存在Cl- , 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取适量草木灰于烧杯中,加足量水浸泡,过滤得到草木灰的浸出液

②取少量浸出液于试管中,为排除CO32-  和SO42-  对检验Cl-的干扰,该同学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一种盐溶液

③将上述溶液过滤,取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一种盐溶液,该盐溶液是       溶液。

(2)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后,若观察到       ,即可验证草木灰的浸出液中存在Cl-.

2、下列五种溶液:①Na2SO4溶液②Ba(OH)2溶液③Na2CO3溶液④混有少量硝酸的K2SO4溶液⑤混有少量硝酸的MgSO4溶液
(1)指出其中属于碱性溶液的是      (选填序号);
(2)若将Ba(OH)2溶液逐滴加入到混有少量硝酸的K2SO4溶液中,所得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的质量变化符合下列图像的是      (选填序号)。


3、纯碱、熟石灰、稀盐酸、硫酸铜等都是常见的化学物质,在生产、生活上有广泛的应用,请选择以上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在下面相应的空格上。
(1)农业上用作杀菌剂的是      
(2)生活中用于除去面团发酵生成的酸的是      
(3)农业上用于中和酸性土壤的是      
(4)工业上可用于除铁锈的是      
4、一包白色固体可能是NaCl、Na2SO4、Na2CO3、和CuSO4的一种或几种, 课堂上老师进行了下面的演示实验,且每步实验中加入的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现象如图:

分析实验过程并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中确定CuSO4一定不存在的现象:      
(2)在同学们不知道老师用的稀酸是哪一种的情况下,仅通过上述实验现象,请你分析这包白色固体中存在物质的所有可能组成情况是      
5、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从图中可以判断,OA段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是      
(2)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3)C点溶液的pH值      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6、利用如图装置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1)在点滴板的a、b穴中滴入酸溶液后,溶液变红的是       (选填“a”或“b”)。
(2)使用点滴板的优点之一是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 某化学社团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着相同的实验现象,但从化学的角度去研究,会发现其有本质的区别.


(1)【现象分析】

实验一: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加入一定量的水,迅速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振荡左侧试管(如图).

实验二:用氧化钙代替氢氧化钠重复一次上述实验.

上述两个实验的相同现象之一是        ;

上述两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实验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化学方程式是        ;

另一个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

【本质归纳】

相同的实验现象,既可以由物理变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学变化引起.

【探究运用】

在探究白色粉末的组成时,要研究相同实验现象的本质区别.

实验三: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钡、碳酸钾和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取一定量该粉末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

小明同学认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钡;

小意同学认为,小明的结论不准确,其理由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针对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小燕同学进一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步骤②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        .

(2)步骤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无色,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是        (填化学式,下同);

步骤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红色,则滤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原白色粉末的可能组成是        ;

(3)小鹏同学认为,只需取少量滤渣B,加入过量的稀硝酸,若看到的现象是        ,就足以说明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碳酸钾和氢氧化钡.

2、 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NaOH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开始实验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1):该溶液没有变质,为NaOH溶液.

猜想(2):该溶液全部变质,为Na2CO3溶液.

猜想(3):该溶液部分变质,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呈碱性


(1)

【设计方案】请你完善下表几组同学探讨的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可能出现的现象与结论

同学评价

第1组

若溶液变红,则猜想(2)不成立

第2组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第2组

若产生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是:         ,则猜想(1)不成立.

第3组同学认为:此方案还不能确定猜想(2)还是猜想(3)成立.

第3组

若滤液不变红,则猜想(2)成立;若滤液变红,则猜想(3)成立.

第1组同学认为:不需过滤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更简单的操作方法是:      

(2)

【探究实验】综合各小组的方案后,动手实验.

【结论与反思】NaOH溶液易与空气中CO2反应而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

【拓展延伸】同学们设计了如图两套装置进行实验:

用胶头滴管吸取某种液体,锥形瓶中充入一种气体或放入一种固体物质,挤压胶头滴管.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气球明显胀大.

(1)甲装置中可能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         .

(2)若乙装置中胶头滴管吸取的是稀盐酸,则锥形瓶中放入的固体可能是        .

3、小乐利用图示装置和药品验证可溶性碱的性质。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处于关闭状态。

(1)验证可溶性碱能与酸反应打开活塞a,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入稀盐酸。Ba(OH)2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2)验证可溶性碱能与CO2反应完成(1)后,打开活塞b,向锥形瓶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立即关闭活塞b。写出验证NaOH溶液与CO2反应的实验操作及现象。      
(3)验证可溶性碱能与盐溶液反应完成(2)后,装置乙中锥形瓶内的溶液呈红色,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CuSO4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否验证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解答题(共6小题)

1、

 (1)家庭生活中制作食谱经常用到碳酸钠(苏打)和碳酸氢钠(小苏打).碳酸氢钠不稳定,潮湿空气中缓慢分解,受热至65℃以上迅速分解,270℃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某同学为探究它们的性质差异,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

(1)加热一段时间后a、b两烧杯分别看到的现象是       

(2)碳酸氢钠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该装置设计的优点是      

(4)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5)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溶液有着广泛应用,比如:氯碱工业用到的是饱和食盐水,医疗上使用的则是0.9%的生理盐水.请按照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用品: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 硝酸钾 蒸馏水 烧杯 试管 玻璃棒  药匙

探究实验一:澄清透明的氯化钠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只试管倒入约5mL氯化钠溶液,用药匙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振荡观察现象.

 氯化钠固体溶解

      

探究实验二:将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并探究氯化钠溶液还能否溶解硝酸钾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NaCl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2、某学校的课外活动小组要测定某块盐碱地中的 NaCl、Na2SO4、Na2CO3 的含量,为盐碱地的改造提供依据。下面是他们的测定步骤:

⑴确定要测定地块的采样点。

⑵将采集好的土样晾干、粉碎、称量,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取滤液。

⑶对所取滤液进行以下实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是足量的,得到的所有沉淀中的

阴离子都来自原土壤滤出液中)

⑷称量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沉淀质量,计算得出盐碱地中上述三种盐的含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采样点时有下列四种方案,选用方案      较为合理。
(2)上述实验中试剂 A 的化学式是      ,试剂 B 的化学式是      
(3)若上述实验中试剂 A 为氯化钡溶液,则按上述实验步骤最终测得土壤中      的含量偏高。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某矿区的矿石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

序号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质量/g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质量/g

5.5

m

1.2

1.2

请计算:

(1)上表中的m=       .
(2)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请根据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会变质,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能将稀盐酸、硝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一次性鉴别出来的试剂是      
(3)从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钾溶液中,每次取出两种溶液混合,其能发生      个复分解反应;写出有气体产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某高速公路发生一起严重追尾事故,造成槽罐车内的12吨多浓盐酸泄漏,泄漏处白雾弥漫,环境监察部门组织大批人员对泄漏的盐酸进行处理,紧急调运大量碱性的白色粉末来中和土壤的酸性,使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浓盐酸泄漏,形成白雾弥漫,这是因为浓盐酸具有       性;
(2)调运大量碱性的白色粉末进行处理,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从可行、经济、环保等综合因素考虑,白色粉末最有可能是      
(3)环保检测人员对处理过的废液进行检测。取少量废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结果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则下面推断合理的是              。 (3)
A . 溶液一定呈酸性 B . 盐酸一定没有残留 C . 白色粉末一定没有残留 D . 白色粉末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6、如图,关闭阀门K2 , 缓缓打开阀门K1 , 氢氧化钠溶液进入烧瓶,轻轻震荡,发现溶液仍显红色;然后,关闭K1 , 缓缓打开K2 , 发现C中液体沿导管慢慢流入烧瓶,开始时瓶中无明显变化,后有气泡产生,且溶液红色逐渐褪去。请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上册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测试卷(基础)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