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下 第一章 第 4 节 生物的进化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科学家发现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有差异:人与黑猩猩的差异最小,与马的差异大一些,与果蝇、向日葵的差异则更大。这说明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 . 马
B . 果蝇
C . 向日葵
D . 黑猩猩
2、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关键词能正确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一组是( )
①自然发生 ②物种不变 ③过度繁殖
④环境污染 ⑤生存斗争 ⑥遗传、变异 ⑦适者生存
A . ①②③⑦
B . ④⑤⑥⑦
C . ①③④⑤
D . ③⑤⑥⑦
3、王师傅用某种杀虫剂杀灭蟑螂,开始的时候,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发现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 杀虫剂引起蟑螂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以能抵抗杀虫剂
B . 杀虫剂对蟑螂进行选择,能抵抗杀虫剂的蟑螂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C . 杀虫剂的质量越来越差
D . 蟑螂是活化石,适应能力特别强
4、雷鸟的羽毛可随季节的改变而发生白色(冬天)与灰褐色(夏天)的变换,据进化论知识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羽毛的变换有利于它适应气候的季节性变化
B . 这种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 . 两种毛色的羽毛中较细密的是灰褐色的
D . 雷鸟羽毛发生的变化是对周围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
5、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 )
A . 生物常常会为争夺食物和生活空间而发生生存斗争
B . 虫媒花与某些传粉昆虫表现出惊人的相互适应,这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C . 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最终抗生素诱导细菌定向发生了耐药性变异
D . 现代长颈鹿是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6、二十世纪初,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现象,大胆的提出假说——“大陆漂移说”,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支持他假说的证据是( )
A . 在各大洲都有黑人
B . 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
C . 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鸵鸟等相似的生物
D . 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
7、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 . 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能产生大量的个体
B . 在动物的生存斗争中,一定是体型较大的个体获胜
C . 不同种生物之间有生存斗争,同种生物之间没有生存斗争
D .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8、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地层是按照地质年代由古老到晚近的顺序划分的。古生物学家发现:甲地层只有水生生物化石;乙地层的水生生物化石占多数;丙和丁地层的陆生生物化石越来越多。由此看出生物在生活环境方面的进化趋势是( )
A . 从水生到陆生
B . 从简单到复杂
C . 从低等到高等
D . 从陆生到水生
9、某一鸟类种群中具有嘴型细长、厚短等不同类型的个体,皆以树洞里的昆虫为食。数百年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该鸟类种群中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种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定向变异产生的
B . 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C . 嘴型厚短的鸟为了要吃到树洞里的昆虫而努力使嘴型变得细长
D . 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10、某种农药对杀灭东亚飞蝗有独特的效果,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防治效果越来越差。蝗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 )
A . 体内累积大量农药后就适应了农药
B . 蝗虫生殖能力很强
C . 抗药性强的变异个体存活并繁殖
D . 农药的质量变差导致药效下降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
如图为脊椎动物进化树,据图回答问题,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是[ ] 化石,能证明E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是 化石。
2、杀虫剂往往在初期灭虫效果较好,但后来灭虫效果逐渐下降。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害虫本身存在 现象, 对害虫进行了自然选择。
3、下图是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据图回答问题。
(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体的A 。
(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 和C ,但是B和C的生殖离不开水,后来一部分C进化成为原始的 ,包括D 和E ,D和E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
4、有一火山岛,分布着数目相近,毛色不同的同种鼠,后来由于火山爆发,火山灰覆盖整个小岛。某生态学家自2000年起每隔两年对鼠的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表:
年份 |
2000 |
2002 |
2004 |
2006 |
2008 |
2010 |
灰鼠数(只) |
197 |
201 |
198 |
357 |
382 |
392 |
红鼠数(只) |
201 |
195 |
200 |
41 |
22 |
7 |
(1)该岛火山爆发发生在表中哪两个年份之间? 。
(2)岛上红鼠和灰鼠数目变化的原因是 。
5、若△、□、☆表示具有血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图是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用△、□、☆和→表示),现存各类生物的出现是 的结果。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细胞色素C是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经过对其化学结构的测定,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之间存在差异。下表是以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作标准,其他若干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与人相比较的结果:
生物名称 | 氨基酸差别 | 生物名称 | 氨基酸差别 |
黑猩猩 | 0 | 金枪鱼 | 21 |
猕猴 | 1 | 鲨鱼 | 23 |
袋鼠 | 10 | 天蚕蛾 | 35 |
马 | 12 | 小麦 | 35 |
响尾蛇 | 14 | 酵母菌 | 44 |
请根据上表分析回答:
(1)从单细胞的酵母菌到高等脊椎动物的黑猩猩均含有细胞色素C,这一事实可以从分子层面说明这些生物起源于共同的 。
(2)细胞色素C的差别越小,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越 ;差别越大,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越 。由此可以推测,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 。
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解释斑马的进化过程:
(1)斑马群中存在不同体色的个体,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色为黑白相间、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在 中获得生存、繁衍。这样,环境对斑马起了选择作用,而这种选择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 。
(2)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 。
四、解答题(共3小题)
1、在印度洋的南部有个克格伦岛,岛上经常刮风暴。当年达尔文在这个岛上发现昆虫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多数昆虫翅膀退化不能飞,少数昆虫翅膀异常发达。试分析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2、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与环境相适应。例如: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有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茎呈肥厚的绿叶状,有利于更多地储存水分并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
(1)仙人掌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长期 的结果;
(2)请你依照上例,说说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种适应现象。
3、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植物四大类群在地球上依次出现,不同时期各领风骚。在4亿年以前的近30亿年的时间里,地球上的植物仅为原始的、低等的藻类。随后,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扩展到了陆地,蕨类植物成为当时陆生植被的主角。3亿多年以前,裸子植物出现,并逐渐取代蕨类植物在陆地上的主角地位。大约1.3亿年前,被子植物迅速发展了起来,成为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适应性最强的优势类群,一直到现在。请将下面对植物四大类群进化趋势的叙述补充完整。
(1)在生活环境方面,体现出的进化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 中,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种子植物能够适应 的环境,因而有着更加广泛的分布。
(2)在结构功能方面,体现出的进化趋势是 。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 的分化,但没有输导组织;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因此,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比苔藓植物更加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