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3 水是常用的溶剂(第1课时)水溶液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夯实基础(共13小题)

1、如图,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A . 砂糖水颜色很深 B . 砂糖水味道很甜 C . 砂糖溶解得很快 D . 砂糖固体有剩余
2、名称中有“水”字的物质可能是溶液,下列有“水”字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 . 矿泉水 B . 油水 C . 泥水 D . 蒸馏水
3、糖水是溶液,原因是( )
A . 由两种物质组成 B . 糖水是透明的液体 C . 糖水的熔点小于0℃ D . 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分子中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 .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 . 组成溶液的溶剂一定是水 D . 将氢氧化钠溶于水的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
5、下列各种措施中会影响硝酸钾在水里溶解度大小的是( )
A . 加水 B . 搅拌 C . 加硝酸钾 D . 升温
6、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 . 非常浓的溶液 B . 很稀的溶液 C . 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 . 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7、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 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一般也不同 B .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 C . 溶解度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 D . 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8、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态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叫做      
9、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      。5g盐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则溶液的质量是      
10、      ,某物质在100g另一种液体中达到      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该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11、已知硝酸钾和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以通过            等方法,使其变成不饱和溶液。而不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通过                  等方法,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12、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葡糖糖溶液中,溶质是      ,溶剂是      
(2)医用酒精溶液中,溶质是      ,溶剂是      
13、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A、B、C析出晶体时均不含结晶水),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      
(2)若将M点处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选择的方法是      (填序号)。

①降低温度 ②增加溶质 ③蒸发溶剂

二、能力提升(共7小题)

1、在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烧杯②中的上层溶液是饱和溶液 B . 烧杯①中溶液的溶质是硝酸钾 C . 烧杯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大 D . 将温度升高到t2℃,烧杯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
2、为确定某一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实验中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编号

温度

溶剂种类

溶剂体积

加入固体质量

溶解情况

20℃

10mL

5g硝酸钾

部分溶解

20℃

10mL

50g硝酸钾

部分溶解

80℃

20mL

5g硝酸钾

全部溶解

80℃

10mL

10g硝酸钾

全部溶解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④
3、海水中有着丰富的化学资源,人们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出很多的物质,如氯化钠、镁等。如图就是利用海水提取氯化钠的大致过程。

(1)图中①是      (选填“蒸发池”或“冷却池”)。
(2)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      (选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4、表中数据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6.0

36.3

36.6

37.0

37.3

硝酸钾

31.6

45.8

63.9

85.5

110

(1)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g。
(2)30℃时,在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      g。
(3)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      
5、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温度为      ℃时,A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把A,B物质各30g分别加到50g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
(3)t2℃时,将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用字母和“>”“<”或“=”表示)。
6、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氯化铵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1)6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25g 氯化钠和氯化铵的烧杯中,各加入50g的水,充分溶解后,能成为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
(2)若仅采用一种操作方法,将上述烧杯中有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使其变为不饱和溶液。对此有下列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2)
A . 采用的是升高温度的方法 B . 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加 C . 采用的是增加溶剂的方法 D . 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7、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①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的水合过程。

②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或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如图乙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1)Ⅴ.【实验结论】

图甲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下同)。

(2)图乙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      
(3)Ⅵ.【拓展实验】

按照图丙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氢氧化钠,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形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      (填序号)。

①氧化钙   ②硝酸铵   ③氯化钠

(4)Ⅶ.【反思交流】

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      Q(选填“>”“<”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与Q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      Q , 则溶液温度不变。

(5)在图乙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3 水是常用的溶剂(第1课时)水溶液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