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第2章 空气的存在 单元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共20小题)

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 B . C . D .
2、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分数计算),其中“a”代表的是( )

A . 氧气 B . 氮气 C . 二氧化碳 D . 稀有气体
3、下列做法与低碳环保理念一致的是( )
A . 积极植树造林、种草 B . 市区尽量开车出行 C . 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D . 化石燃料过度使用
4、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 . 增大可燃物的数量 B .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 .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
A . 马德堡半球实验 B . 用吸管吸饮料盒中的牛奶 C . 医生用注射器给病人注射药液 D . 护士用注射器吸取药液
6、下列灭火的方法,不恰当的是( )
A .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 . 电器自燃用水泼灭 C . 酒精洒出失火用湿抹布盖灭 D . 汽车自燃用灭火器灭火
7、下列关于空气中各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稀有气体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B . 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以作燃料 C . 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D . 氮气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
8、为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 在同一瓶氧气中,先后进行不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B . 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不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C . 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不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D . 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不同相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9、下列各项中,因果关系配对正确的是( )

①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②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入大气中

③一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

④冰箱制冷剂氟利昂排入大气中

a.形成酸雨    b.产生温室效应

c.破坏臭氧层    d.使人中毒

A . ①-d B . ②-a C . ③-c D . ④-b
10、小明在“验证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中,发现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在探究“为什么烧杯内壁被熏黑?”的问题时,下列他的做法错误的是( )
A .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 . 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 . 继续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 . 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1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45mL的18mm×180mm的试管、量程足够大的针筒注射器等实验器材(如图),将白磷放入试管后,橡皮塞塞紧试管,并夹紧弹簧夹(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后,等到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活塞从原来的15mL刻度处慢慢向左移动到约( )

A . 3mL刻度处 B . 4mL刻度处 C . 5mL刻度处 D . 6mL刻度处
12、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 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 . 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C . 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D . 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则迅速使用电梯逃生
13、小红在峨眉山旅游到达金顶时,感觉身体不适,可能发生了“高原反应”,主要是因为高海拔地区的空气稀薄,不能给人体提供足量的( )
A . 二氧化碳 B . 氧气 C . 氮气 D . 稀有气体
14、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等体积的塑料瓶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用图示两种方法收集满二氧化碳后,旋紧瓶盖振荡,则( )

A . 甲瓶没有任何变化,乙瓶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 . 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甲、乙瓶均变瘪 C . 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甲瓶变瘪,乙瓶外形不变 D . 甲瓶变瘪,乙瓶试液变红
15、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 . 甲: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 乙: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C . 丙:验证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 . 丁: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6、水在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科学实验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下列实验中,水起隔绝氧气作用的是( )
A . 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B . 硫在氧气中燃烧 C . 燃烧条件的实验 D . 试管的洗涤
17、A、B、C、D四个集气瓶内分别装氢气、氧气、氮气、空气。为了区别这四种气体,某学生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这四个瓶内,发现在A瓶内木条燃烧状态不变,B瓶内木条燃烧变旺,C瓶内气体燃烧,还时有爆鸣声,D瓶内木条熄灭,则A、B、C、D依次是( )
A . 氮气、氢气、氧气、空气 B . 空气、氧气、氢气、氮气 C . 氢气、氧气、氮气、空气 D . 氧气、氢气、空气、氮气
18、如图,保温瓶中装有液态空气,打开瓶盖,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的上方,已知液态氮沸点-196℃,液氧沸点-18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木条燃烧更旺,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产生氧气 B . 木条燃烧情况不发生改变,因为瓶内盛放的也是空气 C . 木条燃烧先旺后灭,因为液态氮气的沸点比液态氧气低,所以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先产生氧气后产生氮气 D . 木条熄灭,因为液态氮气的沸点比液态氧气低,所以先蒸发出来的是氮气,而氮气不支持燃烧
19、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此实验,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 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 . 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C . 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 . 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20、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氮气,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氧气,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B . 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 . 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 D .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共4小题)

1、表中列出了五种行星上“大气”(相当于地球上的空气)的主要成分。

行星名称

行星上“大气”的主要成分

木星

氨气、氦气、氢气、甲烷

水星

没有气体

冥王星

甲烷

火星

二氧化碳

金星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和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表内5种行星的“大气”中,含有稀有气体的行星是      
(2)试推测金星上“大气”层的温度比地球表面大气的温度      (选填“高”或“低”),金星表面      (选填“有”或“没有”)液态水。
(3)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但火箭喷出的火焰不能点燃冥王星上的甲烷,原因是      
(4)近几年,“温室效应”使地球气候变暖。其主要原因是      
2、如图是初中科学中的四个小实验,请回答:

甲:燃烧条件探究

乙:铁丝燃烧

丙: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丁: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甲实验中      能燃烧(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2)乙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3)丙实验在操作无误的情况下可得出的结论是      
(4)【思考分析】丙实验中若将红磷换成燃烧的木炭,该实验能否成功?请说明理由。      
(5)丁实验可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3、如图是验证“温室效应”的图示,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温室效应”已给全球带来了很多的灾难,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预防和控制“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大事。对如何控制“温室效应”,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4、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C,D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把D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判断A、B、C、D各是什么物质。

A:      ;B:      ;C:      ;D: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共3小题)

1、小李学习了二氧化碳知识后,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溶解性的探究,其实验步骤及装置如图。

①用大号针筒抽取200mL二氧化碳气体。

②试剂瓶中加入200mL水(恰好加满),塞紧双孔橡皮塞。

③连接大号针筒和试剂瓶,缓慢推动活塞,将二氧化碳注入水中。

(1)试剂瓶中加入的水应是____。(填字母) (1)
A . 蒸馏水 B . 自来水
(2)推动活塞时尽量缓慢,其目的是      
(3)当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体积达到120mL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      体积的二氧化碳。
2、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实验后,小冬同学有两个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问题1】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呢?

经实验探究证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

【查阅资料1】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四氧化三铁(Fe3O4黑色)和三氧化二铁(Fe2O3红褐色)两种。

【问题2】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三氧化二铁呢?

【查阅资料2】

⑴四氧化三铁和三氧化二铁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表:

物质

四氧化三铁

三氧化二铁

分解温度(℃)

1538

1400

熔点(℃)

1535

⑵三氧化二铁高温时分解成四氧化三铁。

【理论探讨】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表中数据,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      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三氧化二铁已分解,所以铁在氧气里燃烧的产生是四氧化三铁。

【拓展延伸】⑴实验中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必须      

⑵三氧化二铁高温时会分解成四氧化三铁和氧气,请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某课外小组的同学将玻璃罩内充满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如图甲所示,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该小组同学用注射器从a处抽取气体,测定玻璃罩内气体的成分及其含量。

 

【查阅资料】

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放出氧气。

②氢氧化钠溶液能充分吸收二氧化碳,且没有气体物质生成。

【实验一】检验玻璃罩内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抽取适量气体,注入澄清石灰水中

      

玻璃罩内含有二氧化碳

【实验二】采用两种方法测定玻璃罩内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方法1: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测量从a中抽取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⑴实验前要对该装置的气密性进行检查,小明设计了一种方法,请你帮助他完成:打开止水夹,把导管末端浸没在水中,用热毛巾捂住集气瓶,若导管处      (选填“出现气泡”或“不出现气泡”),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⑵将抽取出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到150mL的集气瓶中,关闭止水夹,点燃红磷。

⑶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液体进入集气瓶中,体积约为120mL。该方法所测得氧气约占气体总体积的      

方法2: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测量从a中抽取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⑷抽取150mL的气体,缓缓地从b处通入装置中。

⑸实验结束后,c处气体为      ,集气瓶中排出液体的体积约为75mL,该方法所测得氧气约占气体总体积的      

【实验反思】通过对比,该小组同学发现,方法1与方法2两种方法所得实验结果差距较大,其中实验结果更准确的是      (选填“方法1”或“方法2”),另一实验方法中不合理的实验操作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第2章 空气的存在 单元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