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第6节透镜和视觉(特招集训)

年级: 学科: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40厘米处,就会在凸透镜另一侧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如果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30厘米处,则经凸透镜后会产生一个(    )


A . 放大、正立的虚像   B . 放大、倒立的实像 C . 缩小、倒立的实像          D . 不能成像
2、

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 )


A . 一定小于L B . 一定等于L C . 一定大于L D . 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3、

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


A . f B . L C . f+L D . f-L
4、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ff的大小关系为

A . fff B . fff C . fff D . fff
5、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先用焦距为l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接下来他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实验,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调节光屏的方法及光屏上像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 . 光屏靠近透镜移动,像变大 B . 光屏靠近透镜移动,像变小 C . 光屏远离透镜移动,像变大 D . 光屏远离透镜移动,像变小
6、

如图所示,有一圆柱体PQ , 放在凸透镜前图示的位置,它所成像PQ′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

      

A . B . C . D .
7、有一张照片,发现其景物模糊不清,而且整个画面偏黑,其形成的原因是在拍照时,没有调节好( )

A . 调焦环 B . 快门 C . 光圈环 D . 以上说法都有可能
8、电影机和投影仪的原理是一样的,放电影时,发现银幕上的像未充满整个银幕,解决办法是( )

A . 电影机离银幕远些,同时拉近镜头与片子的距离 B . 电影机离银幕近些,同时拉近镜头与片子的距离 C . 电影机离银幕远些,同时拉大镜头与片子的距离 D . 电影机离银幕近些,同时拉大镜头与片子的距离
9、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向O处的光学元件后,会聚在其主光轴上的S′点;当去掉光学元件后,光线会聚于S点。则可判断,该元件一定是(  )

A . 凸透镜 B . 凹透镜 C . 凸面镜 D . 凹面镜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先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缩小的实像.接下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

A . 光屏向右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B . 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放大的实像 C . 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D .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清晰的像
11、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B . 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C . 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D . 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12、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 当u=1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 C . 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13、将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使物体距依次为6厘米、18厘米和24厘米,分别得到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和缩小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满足关系式(  )

A . f<6厘米 B . 6厘米<f<18厘米 C . 9厘米<f<12厘米 D . 18厘米<f<24厘米
14、一发光物体置于如图1所示的凸透镜左侧,在右侧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现将此凸透镜剖成对称的两半,按如图2所示放在原来位置,发光物体和光屏位置均保持不变,则(    )

A . 光屏上仍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 B . 光屏上得到二个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 C . 光屏上得到三个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 D . 光屏上得不到清晰的倒立缩小实像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

如图,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它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      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      


2、

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冬冬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冬冬想再进行一个实验: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看它们的焦距是否相同.你觉得红光的焦距      紫光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理由是      


3、透镜是重要的光学元件,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1)焦距标志着透镜对光的      

(2)

荣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甲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实验依次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并总结出成像规律。据此判断实验中物距是如何选取的?

      

(3)同学们用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的办法点燃酒精棉。

① 放好酒精棉后,移动凸透镜直至太阳光经透镜后在酒精棉上形成      的光斑。

② 若在同样环境下,放好酒精棉,选用图示中哪个凸透镜更容易点燃酒精棉,说明理由(忽略光从透镜传播到酒精棉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4、圆形鱼缸里养了条金鱼,从斜上方看和从侧面看大小、位置都不一样,它们都是鱼缸里的鱼反射的光折射形成的      像,与实际的鱼相比,从斜上方看到的鱼是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位置稍      (填“高”或“低”),从侧面看到的鱼是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

5、

物理兴趣小组想知道某只透镜的焦距f为多少,做实验甲,镜面垂直于阳光,在透镜下面放上白纸(纸、镜平行),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cm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min,绘出图纸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       

将透镜及蜡烛、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丙)做成像实验,记录每次成实像的物距u,像距v.物像间距L(u+v),绘出图线丁(以f为长度单位),由图可知,要想成实像,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L≥       (用f表示).

经“百度”发现,物理学中,有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新概念”:放大率n== , 结合丙、丁两图,可知当物距u=1.5f时,n=       

三、解答题(共1小题)

1、“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下图是海面上形成“海市蜃楼”的图解。

资料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人另一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的;

资料2:一般情况,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人密度较小的介质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如右下图):

资料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导致空气的密度不同。

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游客看到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2)请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对该现象做出初步的解释。

四、实验探究题(共8小题)

1、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如图所示。

(1)在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首先在两个透明玻璃长方体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然后将水注入橡皮膜,制成液体透镜.再将液体透镜放置在两个玻璃容器之间,如图甲所示.让光线沿图示方向射入玻璃容器,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      (选填“偏离”或“偏向”)主光轴.如果此时再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则折射光线偏折的程度      (选填“会改变”或“不改变”)。在玻璃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的目的是      

(2)为了探究“影响液体透镜折光能力强弱的因素”,物理兴趣小组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此时,他们是在探究液体透镜折光能力与      是否有关,在此探究过程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的具体原因是      

2、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在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      些。

(2)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

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上午第二课下课后,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      

3、2014年7月,常州学生李潇在水塘中看到形状特殊的“虾”.

(1)

如图甲所示,他看到的“虾”是因为光的       而形成的       像,真正的虾在水中       (C/D/E/F)处.他用激光笔从A点向 B (B/C/D/E/F)处射出光束,即可把虾照亮.

(2)

拍照得到虾的胶片后,他用如图乙所示的幻灯机展示给同学们看.

①胶片上虾的头部朝       (上/下).

②测得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为8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cm B.7cm C.9cm D.10cm

③要使像变得更大,应将幕布向       (左/右)移,并将凸透镜向       (左/右)移

(3)生物老师证实,这是古老物种仙女虾.其卵可以在寒冷或高温的沙土里休眠多年,直到遇水才孵化.仙女虾的卵壳具有       (写出一点即可)的特性

4、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      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

      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

5、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等。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上。

(2)该实验应使凸透镜成实像,那么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物距      焦距。

(3)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图像

(4)小明得出探究结论后,又用上述器材做了一个实验。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0刻线处,凸透镜放在15cm刻线上,如图12所示。移动光屏在a位置找到像;蜡烛和光屏不动,只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向某一方向移动到b位置时,在光屏上又看到像。结合所画图像,请你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判断_______。

(4)
A . 光屏上第一次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B . a位置在44~46cm刻线之间 C . 光屏上第二次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D . b位置在19~21cm刻线之间
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红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甲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2)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于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小红看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烛焰清晰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设备名称)。
(3)实验中,如图乙所示的位置,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小,若蜡烛的位置不动,透镜应      (选填“靠近”或“远离”)蜡烛。
(4)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      移动,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      (选填A.无影响  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D不成像)。
(5)我们的眼睛中有类似于凸透镜的结构,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      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现代生活中,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正确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7、科学兴趣小组探究显微镜成像原理,查阅资料发现:显微镜的镜头可以看作由一块焦距较小的凸透镜(物镜,其焦距用f表示)和一块焦距较大的凸透镜(目镜,其焦距用f表示)组成。并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推测其原理图如下:其中AB表示待观测的物体标本,F1为物镜的焦点,F2为目镜的焦点,A2B2为最终观测到的物像。

(1)隔离法是一种常见的分析研究方法,可分为整体隔离和局部隔离。请使用局部隔离的观察方法找出图中物体AB经过物镜折射后所成的像的特点      
(2)眼睛透过目镜能看到A1B1所成的像A2B2。下列与其成像原理是一致的是        。 (2)
A . 放大镜 B . 照相机 C . 幻灯机
(3)兴趣小组同学继续在光具座上利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通过改变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相当于改变显微镜镜筒长度),模拟显微镜成像放大倍数实验,得到如下数据:

f(厘米)

(1/厘米)

两镜之间距离(厘米)

f(厘米)

(1/厘米)

像放大倍数

1.6

0.625

a

5

0.2

50倍

2

0.5

b

5

0.2

50倍

1.6

0.625

a

2.5

0.4

100倍

2

0.5

b

2.5

0.4

100倍

X

1/X

a

5

0.2

200倍

0.5

2

b

5

0.2

200倍

表中的X的数据为        。

8、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课上,小晴同学想:凸透镜成实像时,焦距大小对所成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呢?于是她利用如图装置开展研究(刻度未标出),下表是她提供的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回答:

实验

次数

焦距

 f(cm)

物距

u(cm)

烛焰高度

(cm)

像距

v(cm)

(?)

(cm)

1

5

30

4

6

0.8

2

10

30

4

15

2

3

15

30

4

30

4

4

20

30

4

60

8

(1)刚开始实验时,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下端,想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心,该如何调节光屏的高度?      
(2)调整好后,进行实验。表格空白处的“?”应填       
(3)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初步结论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第6节透镜和视觉(特招集训)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