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基础巩固)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的三位科学家——格罗斯、波利泽和维尔泽克,他们在有关原子核内夸克之间存在的强作用力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有关夸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 B . 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构成 C . 不是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 D . 夸克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2、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半径一般所在数量级可能是多少米(   )
A . 10-8 B . 10-9 C . 10-10 D . 10-11
3、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科学方法能测得某个原子的质量,其数量级一般是(   )
A . 10-10千克 B . 10-20千克 C . 10-8千克 D . 10-26千克
4、下列各种粒子,带负电荷的是(   )
A . 电子 B . 中子       C . 质子 D . 原子核
5、Og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元案,其核外电子数为118,相对原子质量为297,则Og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
A . 297 B . 118 C . 179 D . 415
6、月球氦-3是在宇航员采集到的月球岩石样本中发现的一种储量惊人的新物质,该物质可以与氘一同参与核聚变反应堆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右图是氦—3原子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质子和中子可分,它们由更小的微粒构成 B . 氦—3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C . 氦—3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一个中子 D . 氦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3
7、元素的种类与下列哪种粒子数密切相关(   )
A . 中子数 B . 质子数 C . 核外电子数 D . 夸克数
8、科学家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据此推断,当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化后,结果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它一定是放射了(   )
A . 电子 B . 中子 C . 质子 D . 该原子的原子核
9、如下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原子中 a 与 c 的数目一定相同 B . 原子中 b 与 c 的数目一定相同 C . 决定该原子种类的是 b 粒子的数目 D .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 和 c 上
10、钚是制造核武器的原料的一种。一种钚原子核电荷数为 94,中子数为 145,下列关于钚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钚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45 B . 钚的原子质量为145 C . 钚原子的质子数为94 D . 钚原子带145个单位正电荷
11、铟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电子半导体工业,铟元素的一种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15,核电荷数为49,则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 . 115 B . 66 C . 49 D . 164
12、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学家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含量进行测定,推测其年代距今约4700-5300年。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互为同位素的原因是(    )
A . 质子数相同 B . 电子数相同 C .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D . 核电荷数和电子数均相同
13、“景宁惠明茶”是丽水的十大特产,茶叶中的“钾”能够利尿消肿、“氟”能有效预防龋齿。这里的钾、氟是指(   )
A . 单质 B . 原子 C . 离子 D . 元素
14、地球上99%的溴元素存在于海水中,所以人们也把溴称为“海洋元素”。已知一种溴原子核内含有35个质子和45个中子,则该溴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 80 B . 45 C . 35 D . 5
15、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铪、钨两种元素原子本质的不同是(   )
A . 核内质子数目 B . 核内中子数目 C . 核外电子数目 D . 相对原子质量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如图所示是      (选填“汤姆生”或“卢瑟福”)首先提出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      组成。

_x0000_i1037

2、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      是可分的,原子又由            构成。

3、科学家曾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中碳-14含量来推断古生物的年代,已知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碳-14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个中子,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

4、如图为核聚变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原子,“ ”、“ ”、“ ”表示原子中的不同微粒,③是      元素的原子,①②③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是      (选填序号)。

5、如图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由            构成,原子核由      和中子构成。

6、考古学上常用碳-14原子测定文物年代,碳-14原子和碳-12原子在原子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      ,它们的原子质量之比是      
7、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1)
A . 正确 B . 错误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2)
A . 建立模型的过程 B . 得出结论的过程     C . 提出问题的过程 D . 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8、已知原子中: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表示X元素原子的质子数和质量数可用A ZX符号表示。据报道钬元素的原子166  67Ho可有效治疗肝癌,该原子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现有166  67X和168  67Y两种原子,则X和Y是否是同种元素?      
9、在含丰富硒的土壤中种植的白莲、甘薯、大米等,由于含丰富的硒被称为富硒产品,富硒产品中的“硒”指的是      (选填“元素”、“分子”或“原子”),已知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9,则一个硒原子的原子核由34个质子和45个      构成。
10、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它还能再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      和带负电荷的      构成的。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      ,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做      。通过实验,科学家们最终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            构成。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卢瑟福用a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但通过该实验的下述三种现象(如图),不能获得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结论。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请你根据原子结构知识分析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现象1的原因:       

②现象2的原因: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2、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      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基础巩固)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