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 第2节 氧化和燃烧(中等难度)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发生因雷击引起的森林火灾,火灾地点在海拔3800余米左右,地形复杂、坡陡谷深。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导致30位灭火人员不幸牺牲。下列关于火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风为可燃物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B . 林下堆积的地面植被、干草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 . 突变风力风向的风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D . 在山上取水非常困难,用水灭火主要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2、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B . 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 . 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D . 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凡是发光、发热的变化都可以叫燃烧 B . 氧化反应都伴随着燃烧现象 C .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D . 燃烧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 . 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 . 蜡烛熄灭后瓶内没有氧气 D .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5、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 . 发生火灾时,要保持镇定,先了解火源的准确位置 B . 在逃离火灾现场途中,要关上大门,以降低火势及烟雾蔓延的速度 C . 若没办法离开现场,要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浓烟渗入 D . 室内起火时,应立即乘坐电梯逃离
6、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扇蜡烛会隔绝空气 B . 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 C . 扇煤炉会增加空气进入量 D . 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
7、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 . 工厂锅炉用煤被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C . 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 . 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8、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A . 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 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C . 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 . 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9、下列说法: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爆炸;④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均为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④⑥ B . ②③⑤⑥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⑤
10、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氢氧化镁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它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氧化镁,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氢氧化镁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 氢氧化镁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 . 氢氧化镁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 . 氧化镁不易燃烧,是因为它的着火点较高
11、将1根小木棒放到酒精灯焰心位置约3s,然后迅速拿出,观察发现如图所示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两边烧焦部分着火点较低 B . 中间未烧焦部分燃烧最充分 C . 酒精灯火焰焰心的温度最高 D . 物体在酒精灯外焰处升温最快
12、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 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 . 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 . 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13、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 . 增大可燃物的数量 B .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 .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4、下列灭火的方法,不恰当的是( )
A .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 . 电器自燃用水泼灭 C . 酒精洒出失火用湿抹布盖灭 D . 汽车自燃用灭火器灭火
15、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 . 甲: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 乙: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C . 丙:验证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 . 丁: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6、水在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科学实验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下列实验中,水起隔绝氧气作用的是( )
A . 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B . 硫在氧气中燃烧 C . 燃烧条件的实验 D . 试管的洗涤
17、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如图甲,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 . 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C . 由图乙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D . 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18、今年以来已发生多起火灾,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烧毁。下列关于火灾及逃生、急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 . 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 C . 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 D . 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19、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 . 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C . 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 . 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20、下列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 .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点燃) B . 水→氢气+氧水(通电) C . 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 D . 甲烷+氧气→燃二氧化碳+水(点燃)

二、解答题(共6小题)

1、如图所示,玻璃瓶中都装满冷开水,并加入碳酸氢钠(一种二氧化碳释放剂).将装置置于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后,判断甲、乙两瓶中哪枚铁钉先出现锈迹,并说明理由。

2、如图所示,小敏将较粗的铜丝绕成圈,由上向下罩在燃烧的火焰上,发现虽然并没有隔绝空气,但是火焰明显变小,甚至熄灭。请你说明这个现象其中的道理。

3、  2019年3月21日左右,位于江苏省盐城市陈家港化工园区的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事故造成死亡44人,危重32人,重伤58人。
(1)在该仓库应该粘贴的图标有      

(2)消防员指出“爆炸物为特殊物质,沙土掩埋为最佳灭火方式”,事后查明,爆炸主要是因为金属钠遇水所致,金属钠(Na)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OH)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因此,存放金属钠的地方失火时不可以用水灭火.生活中木材着火了,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      
(3)某同学给危险品物流仓库提供如下温馨提示,你认为正确的是    ; (3)
A . 仓库外要有明显的防火警示标志 B . 危险品着火时,立即用水灭火 C . 仓库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齐备的消防器材 D . 仓库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用足够的防火距离
(4)可燃性气体发生爆炸的条件:一是可燃性气体浓度在爆炸极限范围内,二是遇到明火,三是:      
4、面粉是常见的食物,但是大量的面粉浮在空气中也会爆炸,产生危险。如图:拿一个在靠近底部打了一个小孔的八宝粥的空罐子,里面固定并点燃一枝生日蜡烛;另外在一个小塑料盒子里装入面粉;用一用呀管从外而涌入面粉中,盖好盖子,迅速鼓入大量空气。

(1)会发生的实验现象是:      
(2)鼓入大量空气的作用是:      
(3)爆炸的条件是:      
(4)如果你是面粉厂厂长,你如何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请给出可行建议(两条即可):            

5、  2020年3月30日,四川凉山西昌再次发生森林大火,火灾过火面积1000余公顷,该起火灾也造成了19名地方扑火人员牺牲。为了最可爱的人,我们应当学会燃烧与灭火,预防火灾发生。
(1)消防员携带鼓风式森林灭火器(如图)进山灭火,该灭火器通过内置柴油发动机使鼓风机扇片高速转动,喷出十二级强风,这种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破坏了燃烧三要素中      
(2)家庭用火不慎也易导致火灾,若油锅起火,用锅盖盖住的灭火原理是      
(3)为避免火灾发生,在林场等场所要贴警示标志。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放易燃物”的是      

6、“自热火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 小龙同学就某种自热火锅的“自热”原理产生了兴趣,查阅到的相关资料如下:

①自热火锅食用方法:下层底盒中倒入适量冷水,打开加热包塑料膜,将加热包放入凉水中:放上上层食材盒,倒入一定食用冷水,盖上盖子,15分钟后,即可开盖食用。(图乙为自热火锅结构示意图)

②加热包内含有铁粉、铝粉、焦炭粉、生石灰等物质,其中的金属粉末与碳粉在热水中发生化学反应,可短时间放出大量的热,后续缓慢放热。

③自热火锅工作时,下层加热盒中空气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下图丙所示。

为解释自热火锅的工作原理,请结合上述材料,对oa、ab、bc各段的温度变化做出解释:      

三、填空题(共10小题)

1、  2013 年 6 月 7 日,福建省厦门市一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起火,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现在公交车上都要求备有灭火毯,该灭火毯在无破损的情况下能重复使用。若车内起火, 在起火初期快速取出灭火毯,抖开后覆盖在火焰上,直至扑灭。
(1)灭火毯的灭火原理是      
(2)请你推测,制造灭火毯的材料应具有      等特性。
2、“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它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请你举出灭火原理跟它相同的一个生活实例      
3、  2019年3月30日18时,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特大森林火灾。

$5]GEKCJHY8$L3K}6.png

(1)消防员开辟防火带(如图),是为了     (填字母); (1)
A . 隔绝空气 B . 隔绝可燃物 C . 降低温度 D . 便于运水
(2)山林中遇火灾且被火势包围时,要选择杂草稀疏、地势平坦的地段,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      (填“顺风”或“逆风”)冲过火线。
4、如图是粉尘爆炸模拟装置,连接好装置,在敞口小塑料瓶中放入某固体粉末,点燃蜡上塑料盖,再快速鼓人大量空气,不久便会看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

(1)该粉末不可能是      (选填字母); (1)
A . 硫粉 B . 煤粉 C . 面粉 D . 大理石粉末
(2)“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以使固体粉末即刻充斥整个金属筒,从面增大粉末与空气的      
(3)已知金属镁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能释放出可燃性气体——氢气。若不小心引燃了仓库中的镁粉,应选择用      (填“水”或“砂土”)来灭火。
5、纸火锅在各城市悄然兴起,这种火锅用白纸当锅,精巧漂亮,白色的底衬着火锅食料,干净、醒目(如图)。纸火锅在使用时无烟、无味,锅里有汤白纸就不会被火点燃。

(1)观察到服务员用固体酒精为纸火锅加热,并用盖子熄灭固体酒精。服务员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2)“锅里有汤白纸就不会被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汤的沸点比纸的着火点      
6、在烛芯的棉线中加入细镁条可制成“吹不灭的蜡烛”。已知镁条的着火点低于火焰焰心的温度。请从燃烧条件角度回答:

(1)蜡烛正常燃烧时,焰心的镁条不燃烧,原因是      
(2)吹灭蜡烛后,镁条开始燃烧,并重新引燃蜡烛。引燃蜡烛时镁条所起的作用是      
7、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

(1)加热铜管的目的是      
(2)火柴靠近管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该过程说明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8、澳大利亚的大火给澳洲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小柯想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图甲是探究燃烧需要      
(2)如图乙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观察到蜡烛熄灭,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管口朝下竖直插入热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丙所示),结果观察到了白磷在水中燃烧的“水火相容”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4)下列为小柯提出的火灾应急方案(灭火和自救措施),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4)
A . 当火较小时,可以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 B . 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C . 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 . 发生森林大火时,可以砍掉周围的一些树木,防止火势蔓延
9、为了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一直试管缓缓压入热水中,直至试管中的空气和白磷接触,如图乙(白磷不超过绿豆大小,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写出试管中发生的实验现象:      
(2)通过该实验可说明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是:      
10、下面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乒乓球的碎片的着火点是180℃,过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是245℃)

(1)仪器①的名称为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      ;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      
(4)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上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4)
A . 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 . 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 .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 .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4%

四、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在研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活动中,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1.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它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然后将一个涂有凡士林的钟罩倒扣在蜡烛上(如图甲),观察此时蜡烛燃烧的现象。

实验2.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所示放在铜片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片,如图乙,观察现象。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中研究的问题是      
(2)实验2中支持可燃物着火点不同的证据是      
2、如图所示,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时,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主要成分为氯酸钾、二氧化锰、硫磺和玻璃粉)和火柴梗两部分,放在铜片上加热。

(1)当观察到          现象时,说明物质的燃烧和着火点有关; (1)
A . 火柴头先被点燃 B . 燃烧剧烈程度不同 C . 燃烧持续时间不同
(2)火柴头点燃的瞬间可观察到“喷”出火焰,这是因为火柴头受热,内部某些物质反应产生了氧气,使燃烧更旺。该现象说明了氧气具有      性;
(3)森林火灾在我国及全球各地频发,消防员通常会用大型吹风机的风筒对着火焰吹风,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此灭火的原理是      
3、利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试回答:

(1)通过比较图甲装置内      (填字母)两处的实验现象,可推导出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图乙中能正确反映气球内气压p随反应时间t而发生的变化的是      (填字母)。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 第2节 氧化和燃烧(中等难度)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