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 第3节 化学方程式(中等难度)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用I2O5可以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O5+5CO=I2+5CO2 , 根据生成的CO2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关于这个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 参加反应的I2O5的质量等于生成的I2的质量 B .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中的氧原子总数等于生成的CO2中的氧原子数 C . 反应物所含元素种类与生成物所含元素种类不同 D . 参加反应的I2O5和CO的质量比等于生成的I2和CO2的质量比
2、下列各组物质中,充分反应后溶液或固体总质量减小的是(     )
A . 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B . 氧化铜和稀盐酸 C . 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 D . 碳酸钠晶体风化
3、通过下列化学反应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 制氯化铁:2Fe+6HCl=2FeCl3+3H2 B . 实验室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C . 用硝酸钡溶液区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钾溶液:K2SO4+Ba(NO3)2=BaSO4↓+2KNO3 D . 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症:Al(OH)3+3HCl=AlCl3+3H2O
4、往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粒,如图所示是反应过程中某种量y随加入锌粒的质量变化的图像。由此可知,y不可能表示(   )

A . 溶液中水的质量 B . 生成硫酸锌的质量 C . 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 D . 生成氢气的质量
5、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A . 2KClO3 KCl+O2 B . Al+H2SO4 = AlSO4+H2 C . Cu+2HCl═CuCl2+H2 D . Cu(OH)2+2HCl═CuCl2+2H2O
6、铜能与硝酸反应,但不产生H2 . 根据反应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2+2X↑+4H2O,推测X的化学式是(   )
A . N2O3 B . NO2 C . NO D . N2O
7、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有5克的A与10克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克的C和一定质量的D,,小明做实验前发现容器中只有5克B,则最多生成的D的质量为(   )
A . 5克 B . 7克 C . 13克 D . 8克
8、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 铁粉与盐酸反应:2Fe+6HCl=2FeCl3+3H2 B . 铁与硫酸铜反应:Fe+CuSO4= FeSO4+Cu↓ C . 向氯化钙溶液中滴加硝酸钾溶液:CaCl2+2KNO3=Ca(NO32+2KCl D . 将氢氧化钡加入到硫酸铜溶液:Ba(OH)2+CuSO4=BaSO4↓+Cu(OH)2
9、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据此判断该有机物组成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B . 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 . 只含有碳、氢元素 D . 无法确定
10、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 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 . 该反应中的乙、丙的质量比为 3∶17 D . 该反应中的甲、丙的质量比为 7∶10
1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 波尔多液的配制:CuSO4+Ca(OH)2═Cu(OH)2+CaSO4 B . 铁屑溶于稀硫酸中:2Fe+3H2SO4 Fe2(SO43+3H2 C .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 2CO2+3H2O D . 铁屑与硫粉混合加热:Fe+S ═  Fe2S3
12、下列说法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 a 克水受热形成 a 克水蒸气 B . 铁生锈后的总质量比原来铁的质量大 C . 湿衣服晾干后,质量变小 D . 10 克食盐溶于 70 克水中得到 80 克食盐水
13、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的种类、②原子的数目、③分子的种类、④分子的数目、⑤元素的种类、⑥物质的种类、⑦物质的总质量

A . ①②⑤⑦ B . ①②⑥⑦ C . ①②③④⑤⑦ D . ①②③④⑤⑥⑦
14、下列反应中产物都是 C,如果 C 的化学式为 A2B3 ,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A . AB2+B2═2C B . AB2+2B2═2C C . 2AB2+B2═2C D . 4AB+B2═2C
15、A、B、C 三种物质各 15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新物质 D 30g。若增加 10g A,A 与C 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 B 与C 的质量比是(    )
A . 5∶3 B . 5∶2 C . 2∶3 D . 3∶2
16、在反应 2A+B═3C+D 中,A 和 B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5∶1,已知 20gA 与一定量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5gD,则在此反应中 B 和C 的质量比为(   )
A . 4∶19 B . 2∶17 C . 1∶3 D . 3∶5
17、在托盘天平的两端各放一只烧杯,在两烧杯中分别注入相同质量分数、等质量且足量的稀硫酸,调节至平衡。现向左边烧杯投入20.8克10%的氯化钡溶液,向右边烧杯投入21.2克铁与铜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天平重新平衡,则混合物中铁的质量为(   )
A . 5.6克 B . 11.2克 C . 8.4克 D . 14克
18、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我国正式开展实施“玉米转化汽油醇”工程。汽油醇主要是由汽油与乙醇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的。下列反应与“玉米转化汽油醇”这项技术直接相关的是(  )
A . 葡萄糖 酒精(乙醇)十二氧化碳+能量 B . 糖类+氧 二氧化碳+水+能量 C . 葡萄糖 乳酸+能量 D . 水十二氧化碳 有机物+氧气
19、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示意图如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B . 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 .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D .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粒子个数比为1:1:1
20、小乐为了检验气体X(纯净物),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到实验①中干冷烧杯内壁有水珠,实验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对气体X分析正确的是(   )

A . 根据实验①的现象,说明气体X含氢、氧元素 B . 根据实验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含碳、氧元素 C . 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为甲烷气体 D . 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一定含碳、氢元素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北宋张潜在其《浸铜要略序》一书中对铜的冶炼有如下记载:“山麓有胆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

(1)书中提及的“胆泉”为硫酸铜溶液,“浸铁”即将铁放入其中,写出此冶 炼铜方法中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      
(2)若“浸铁”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 “”“”“”表示不同种类的离子,则 ” 表示      填写离子符号)
2、用mg氯酸钾和n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当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少时,冷却后称得残余固体的质量为p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用所给的字母表示)。
3、痕检是提取指纹的一种重要方法,硝酸银显现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的手上有汗迹,用手取用白纸后,手指纹线就留在纸上。如果将硝酸银溶液小心地涂到纸上,硝酸银溶液就与汗迹中的氯化钠作用,生成氯化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氯化银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银粒和另一种单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银粒呈灰褐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逐渐增多,颜色由灰褐色逐渐变成黑色,从而显现出黑色的指纹线。
4、某同学在科技活动课上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论证质量守恒定律,瓶内放了足量的盐酸,b是未充气的气球,里边放有6.5 g锌粉,将它紧紧套在瓶口上(图A)。将图A的装置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质量为W1g,然后将气球内锌粉全部倒入瓶内,立即产生气体,气球逐渐胀大,锌粉全部反应(图B)。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质量为W2g,结果W2<W1。试分析:

(1)此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填“符合”或“不符合”)。
(2)天平显示W2<W1的原因是      (装置不漏气)。
(3)若生成的H2为0.2 g,在标准状况下,气球体积最大不超过      L(保留一位小数)。(标准状况下氢气密度为0.089 9 g/L)
5、在一定条件下,Mg和MgH2的相互转化可以实现氢气的储存和释放。其工作原理如图。

(1)①氢气储存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氢气很容易逃逸,若氢气存储效率为10%,储存1kg氢气,至少需要Mg的质量为      kg.

(2)①氢气释放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理论上,52kgMgH2最多能释放氢气的质量为      kg.
6、书写以下化学方程式:
(1)稀盐酸除去铁锈:      
(2)硝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3)铁和稀硫酸反应:      
(4)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      
(5)氢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      
7、痕检是提取指纹的一种重要方法,硝酸银显现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的手上有汗迹,用手取用白纸后, 手指纹线就留在纸上。如果将硝酸银溶液小心地涂到纸上,硝酸银溶液就跟汗迹中的氯化钠作用,生成氯化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氯化银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 成银粒和另一种单质(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银粒呈灰 褐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逐渐增多,颜色由灰褐色逐渐变成黑色,而显现出黑色的指纹线。
8、下列是光亮铁钉的系列变化。请回答问题:

图片_x0020_70

(1)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是      
(2)②中铁钉与空气中的      发生化学反应。
(3)若①和②参加反应的铁质量相同,则光亮铁钉(A)、红色铁钉(B)、无锈铁钉(C)三者质量由大到小顺序为      。(用ABC字母表示)
9、无色液体A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有机燃料,请根据下列转化关系回答:

(1)若该液体A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A中一定含有      元素,C物质为       (填化学式)。
(2)请写出一个上述关系图中有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0、把4g硫粉放在给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O2的质量(g)

3

4

6

SO2的质量(g)

6

8

8

(1)上述实验中,第      次实验恰好完全反应;
(2)上述实验中,第      次实验中氧气有剩余,剩余      克;
(3)在这三次实验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过碳酸钠”(2Na2CO3·3H2O2)俗称固体双氧水,它既有碳酸盐的性质,又有双氧水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是很好的消毒剂和供氧剂,广泛应用于洗涤、印染和医药等领域。“过碳酸钠”的制备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H2O2在催化或受热条件下易分解,其化学方程式为      ;在上述流程中,向反应前的H2O2中加入稳定剂的作用是      
(2)在“过碳酸钠”中加入下列物质时,不会导致“过碳酸钠”变质的是      (填序号)。 (2)
A . 二氧化锰 B . 稀盐酸 C . 硫酸钠 D . 石灰水
(3)“过碳酸钠”极易分解,得到碳酸钠、水和氧气,其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2(2Na2CO3·3H2O2)=4Na2CO3+6H2O+3O2

请通过计算说明:①若“过碳酸钠”分解产生氧气12g,则同时产生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

②若将上述产生的碳酸钠全部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逐滴加入到一定质量的 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x的数值为多少?

2、在托盘天平(灵敏度极高)两边各放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足量稀盐酸的烧杯,天平平衡,向左烧杯中缓慢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同时向右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测量加入的金属质量m和相应的烧杯内物质质量变化量△M,画出△M一m曲线,并在坐标轴内画出曲线oac和obe,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00018

①从向左右烧杯加入金属开始观察,当左右烧杯加入的金属粉末质量相同且观察到反应不再进行后停止观察,则指针变化情况为      

②m1:m2=      ,曲线oac表示的是      (选填“左边”或“右边”)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

3、清代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强水”的条目下写到“性最烈,能蚀五金”。“强水”中有硝酸,“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其中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3Cu(NO3)2+2X↑+4H2O
(1)X 的化学式为      
(2)19.2 克铜完全反应最多可生成Cu(NO3)2多少克?
4、某兴趣小组为测定某品牌钙片中碳酸钙含量,取某品牌钙片10克放入烧杯中,每次加入50克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并用电子天平称量,记录实验数据如下。(除碳酸钙外其他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加入稀盐酸次数

0

1

2

3

4

烧杯和所称物质总质量/克

150

198.9

247.8

297.8

m

(1)表格中m的数值为      
(2)计算出该品牌钙片中CaCO3的质量分数(要有计算过程)。
(3)经过分析讨论,同学们觉得这样测得的结果有可能偏大,原因是      (可多选)

A.水会蒸发   B.盐酸会挥发   C.钙片没有充分研磨

5、某品牌汽车使用相同标号的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时,每百公里油耗和CO排放量的数据如表格:

项目

平均油耗/L

co排放量/g

乙醇汽油

11.8

1.358

普通汽油

11.8

2.108

(1)由表中数据可知,乙醇比汽油对环境更友好的理由是:      
(2)以植物秸秆为原料制得乙醇,理论上生产1.8吨的葡萄糖,需要3.24吨植物秸秆。现要制取4.6吨乙醇,至少需要该植物秸秆多少吨?

四、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1、金属冶炼就是要把金属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使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如图为有关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装置乙中的溶液为澄清石灰水,请回答与该实验有关的问题:

(1)实验时,从甲装置的玻璃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现有含杂质的氧化铜样品10g(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为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下列两组数据:
 

反应前

氧化铜完全反应后

I组

洗气瓶和石灰水的质量为185g

洗气瓶和瓶内物质的总质量为187g

II组

玻璃管和氧化铜样品的质量为57. 9g

玻璃管和玻璃管内物质的质量为56. 1g

(2)关于这两组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选填字母) (2)
A . 玻璃管中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为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B . 利用这两个数据都可以计算出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 C . 装置乙中石灰水增重的质量与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不相等 D . 如果实验称量很准确,则玻璃管中固体减少的质量应等于装置乙中石灰水增重的质量
(3)通过计算该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2、小科同学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如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实验前天平已达到平衡)。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前要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      
(3)实验过程中,可看到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4)实验后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右边,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只回答一种可能)。
(5)白磷燃烧      (填“遵循”、“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3、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与假设】猜想1:可能不相等;     猜想2:可能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反应后略)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结论

猜想1正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溢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密闭中进行。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2)      (填序号),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3)      

4、实验中,小红误将氢氧化钠溶液当成酸滴加到金属铝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小红猜想是氧气;小敏猜想是氢气;小雨猜想是

二氧化碳。其他同学认为小雨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进行实验]利用图Ⅰ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⑴小红: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观察到木条不复燃,则她的猜想错误。

⑵小敏:①用图Ⅱ所示装置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将管口a与      (填“b”或“c“)端管口连接。

②反应一段时间,点燃干燥的气体,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他的猜想正确。

 [得出结论]锌和氢氧化钠反应生产氢气和偏铝酸钠(Na2Z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讨论]有同学认为,小敏的实验方案有欠缺,步骤②中存在安全隐患,理由是      

5、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资料时发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会生成一种气体。同学们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并提出了问题:红热的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一: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氧气。

猜想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为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什么,该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装置中必要的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加热设备等在图中均已略去)。试管A内装有铁粉,烧瓶B中装有一定量的水,提供反应所需的水蒸气。

(1)该装置中需加热的仪器为      填字母)。
(2)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图中装置C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 (2)
A . 收集气体 B . 保护实验装置 C . 干燥作用
(3)该组同学对所收集的气体进一步实验发现:该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并且能燃烧,同时还生成了一种黑色粉末状固体。写出组成黑色固体的元素并说明理由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 第3节 化学方程式(中等难度)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