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期末质量评估试卷(二)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共20小题)
1、下列有关人体神经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神经元的细胞体中含有遗传物质
B . 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
C . 脑干具有调节心跳、呼吸等功能
D . 传出神经可以将冲动传到神经中枢
2、某同学选取小麦幼苗设计了如图实验,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A . 实验前小麦要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
B . 该实验为了探究小麦生长是否需要光
C . 该实验证明了小麦生长会产生生长素
D . 该实验证明了小麦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3、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中的“三人”,除他自己外,一个是影子,一个是酒杯中的像,它们形成的原因分别是光的( )
A . 折射、反射
B . 直线传播、反射
C . 反射、折射
D . 直线传播、折射
4、在如图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S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 )
A . 电压表示数变小
B . 灯L变亮
C . 电流表示数变大
D .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比值变大
5、人脸识别系统是一项新兴的生物识别技术。在车站,当旅客距安检口0.5~1.2 m处时,安装在安检口的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就可对其面部特征进行快速核对,如图所示。由此判断,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 )
A . 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1m
B . 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1m
C . 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8m
D . 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8m
6、下列四组物体中,通常情况下容易导电的一组是( )
A . 铜丝和塑料盆
B . 橡胶手套和玻璃杯
C . 钢尺和人体
D . 空气和大地
7、科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以下研究的实验中,方法或实验目的不合理的是( )
A . “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换不同的定值电阻多次测量,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B . “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将每组控制在不同的温度中,为了研究温度对酶的作用
C . “通电导体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往往用小磁针来观察,运用了转换法
D . “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不同时期模型的建立,运用了模型法
8、某人因意外造成脊髓横断,丧失了运动功能,原因是( )
A . 大脑皮层无法发出肌肉运动指令
B . 大脑中的运动中枢受到损伤
C . 大脑与下肢之间的联系被切断
D . 脊髓中的运动中枢受到损伤
9、墙面上挂着标有“255”数字的牌子,其相邻的一墙面上挂着一平面镜,地面上放有一平面镜,通过平面镜不可能看到的数字是( )
A . 522
B . 552
C . 225
D . 252
10、内分泌腺是一种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入血的腺体,下列不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
A . 唾液腺
B . 甲状腺
C . 睾丸
D . 胰岛
11、在探究蹄形磁体周围磁场的实验中,老师将玻璃板平放在磁体上,并均匀地撒上一层铁屑,轻敲玻璃板,铁屑就会有序地排列起来,如图。对实验中有关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撒铁屑的目的是将原来不存在的磁场显示出来
B . 铁屑在磁场中被磁化成一个个小磁体
C . 轻敲玻璃板,铁屑由于具有惯性会与玻璃板分离
D . 轻敲玻璃板,铁屑与玻璃板分离后,不受摩擦力,铁屑在磁力作用下排列有序
12、我们观看体育比赛时,在大脑内形成视觉的途径依次经过的结构是: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①瞳孔、②视网膜、③晶状体、④视神经、⑤玻璃体)→视觉中枢→形成视觉。经过的结构顺序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④②③⑤
C . ①③⑤②④
D . ①⑤③②④
13、为了判断一根铁棒是否具有磁性,小科进行如下四个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不能确定铁棒具有磁性的是( )
A . 将悬挂的铁棒多次转动,静止时总是南北指向
B . 将铁棒一端靠近小磁针,相互吸引
C . 将铁棒一端靠近大头针,大头针被吸引
D . 水平向右移动铁棒,弹簧测力计示数有变化




14、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A .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B .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C .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 .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15、为了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使用两个相同的大铁钉和相同的导线绕制成电磁铁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则能使电磁铁的磁性增强
B . 实验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用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多少来显示的
C . 若要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只要用一次实验就有明显的实验现象
D . 若要探究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只要用一次实验就有明显的实验现象
16、小明不小心被月季上的刺扎到,迅速缩手。对该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1是效应器,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
B . 大脑皮层参与这一过程
C . 缩手时,小明未感觉到疼痛
D . 该反射弧完成的是条件反射
17、如图所示,要使灯泡L1和L2组成并联电路,应( )
A . 只闭合S2
B . 只闭合S3
C . 只闭合S2和S3
D . 只闭合S1和S3
18、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 . 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 . 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它的像将向上移动
D . 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仍与铅笔等大
19、小明利用热敏电阻设计了一个“过热自动报警电路”,如图甲所示。将热敏电阻R安装在需要探测温度的地方,当环境温度正常时,继电器的上触点接触,下触点分离,指示灯亮;当环境温度超过某一值时,继电器的下触点接触,上触点分离,警铃响。图甲中继电器的供电电压U1=3 V,继电器线圈用漆包线绕成,其电阻R0为20 Ω。当线圈中的电流大于等于60 mA时,继电器的衔铁将被吸合,警铃响。图乙是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当环境温度达到55 ℃时,警铃响
B . 当环境温度达到80 ℃时,警铃响
C .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电磁铁的磁性减弱
D . 图中接线柱A应与C连接,B与D连接
20、如图是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图,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cm。小周将原本摆放在甲区的蜡烛,移至丙区的位置,若想观察移动位置后蜡烛所成的像,下列方式中最可能达成目的的是 ( )
A . 将纸屏移动至丁区,找寻蜡烛所成的像
B . 将纸屏移动至己区,找寻蜡烛所成的像
C . 将纸屏移动至甲区或乙区,找寻蜡烛所成的像
D . 移除纸屏,由丁区、戊区或己区以眼睛透过透镜观察蜡烛
二、填空题(本题有7小题,每空2分,共30分)(共7小题)
1、
(1)根据图甲中植物的生长变化,说明植物根的生长具有 (选填“向光性”“向地性”或“背地性”)。
(2)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向水性,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水分,以维持其生存。图乙是植物向水性的示意图。则装有潮湿土壤的一侧是 (选填“A”或“B”)侧。
2、医院常用到紫外线灭菌灯和B型超声波检测仪,科学家向月球发射激光,经过大约2.56 s接受到返回的信号,那么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大约 m。月球上的两块平面镜的夹角是 ,才能把地球射来的激光偏折180°,沿原方向反射回去。科学家是否可以用超声波代替激光来测地月之间的距离?并说明理由: 。
3、在正常情况下,当人体的皮肤温度低于一定值(如30 ℃)时, (选填“冷”或“热”)感受器开始发放冲动,把体温下降的信息传送到脑内的温度调节中枢,经整合后,会出现代谢率上升、骨骼肌紧张性收缩等反应,使体内产热增加;同时让皮肤血管 (选填“收缩”或“舒张”)和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4、如图中的两个眼球都存在缺陷。
(1)不易看清远处物体的是 (选填“甲”或“乙”)。
(2)在图甲上大致画出物体成像光路图。
5、如图是一个温度自动报警器的工作原理电路图。当控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时,电磁铁左端为 极。在使用中发现,当温度达到设定值时,电铃没有报警。经检查,各元件完好、电路连接无误,则可能是因为 (任写一种)导致工作电路没有接通。
6、有甲、乙、丙、丁四根铅笔芯,长度、横截面积、型号和测得的电阻值如图所示,其中S1>S2>S3 , 不同型号的铅笔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小明同学比较了丙和丁,他可以得到的结论:在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铅笔芯的电阻跟其 有关。小李同学比较了甲、乙和丙,得出了铅笔芯的电阻跟其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合理吗?说出你的理由: 。
7、如图所示电路中,电阻R1是20 Ω,电压表的示数是2 V,A2的示数是0.4 A。电阻R2的阻值 Ω,A1的示数为 A。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3小题,每空2分,共28分)(共3小题)
1、如图是“膝跳反射”实验。
(1)产生膝跳反射需要外界给予适当刺激。施加刺激的同学用叩诊槌迅速叩击的部位应是图甲中的 。
(2)乙、丙两图中的实线表示小腿的起始位置,虚线表示放松状态下接受刺激发生反应时小腿的位置。其中正确的是 。
(3)假如施加刺激的同学刚刚举起叩诊槌,受试者就产生小腿后缩的反应,这种反射的神经中枢是
2、小张同学在做“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所用器材如下:两节新干电池,标有2.5V相同规格灯泡若干,两个滑动变阻器R1“10Ω 1A”、R2“20Ω 2A”,开关、导线若干。
(1)请你根据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电路图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灯泡变亮,且导线不交叉)。
(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P置于 (选填“A”或“B”)端。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S,移动滑片P,小张发现小灯泡始终不亮,电流表指针几乎未偏转,电压表有示数,则故障原因可能是 。
(3)排除故障后,移动滑片P,依次测得6组数据,如表一所示。其中第2次实验时电流表表盘如图丙,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 A;第4次实验时灯泡电阻值为 Ω。由表一中数据可知,小张选用的滑动变阻器应是 (选填“R1”或“R2”)。
表一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电压U(V) |
0.5 |
1.0 |
1.5 |
2.0 |
2.5 |
2.8 |
电流I(A) |
0.16 |
0.22 |
0.25 |
0.28 |
0.29 |
表二
实验次数 |
1 |
2 |
3 |
电阻R(Ω) |
5 |
10 |
20 |
电流I(A) |
0.30 |
0.20 |
0.12 |
(4)小张将这6组数据算得的电阻值取平均值作为小灯泡的电阻,这种数据处理方式是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的。
(5)小张继续用图乙所示装置来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他分别把阻值准确的5Ω、10Ω、20Ω的定值电阻接入原小灯泡的位置,通过实验,记录电流表示数如表二所示。他发现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阻不成反比,其中原因可能是
3、小明利用如图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与此成像规律相同的是____。 (1)
A . 投影仪
B . 照相机
C . 放大镜
(2)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能否在光屏上再次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果能,说出像的性质;如果不能,说明理由。 。
(3)小明接着用此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除了把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外,还需将光屏换成 。
四、解答题(本题有3小题,第31题6分,第32题8分,第33题8分,共22分)(共3小题)
1、在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时,小科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闭合开关后,小科左右快速移动金属棒AB,均未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经检查,全部实验器材均无故障且连接无误。请你分析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的原因并写出改进方法。
原因: 。
改进方法: 。
2、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为6 V,电阻R1的阻值为12 Ω,闭合开关S,电流表A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求:
(1)图乙所示电流表的示数为 ,并简述理由 。
(2)R2的阻值。
3、如图甲所示,某恒温箱的加热电路由交流电源、电热丝等组成,其电路通断由控制电路控制,控制电路由电磁继电器、热敏电阻R1(安装在恒温箱内)、可变电阻器R2、低压电源、开关等组成,R1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调节可变电阻器使得R2=110 Ω,闭合开关,当恒温箱内温度升高到50 ℃时,由于电磁继电器的作用,加热电路被断开,电磁继电器的线圈电阻忽略不计,请回答:
(1)电磁继电器中电磁铁上端是 极。(选填“N”或“S”)
(2)恒温箱内温度不断升高时,电磁铁的磁性变 ,加热电路会因此被 (选填“接通”或“断开”)。
(3)调节可变电阻器使得R2′=170 Ω,恒温箱内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时,加热电路被断开。
(4)整个装置在设计上有何不足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