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一章第5节 物质的溶解同步练习(中等难度)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温州苍南有“世界矾都”之称,迄今有600多年的炼矾历史。制取的明矾可用于净水,也可用于制备发酵粉、油漆等,其制作流程为:煅烧明矾石→加水溶解→蒸发浓缩→析出结晶物→……如图是明矾制作过程中的结晶环节,能作为判断结晶池中液体为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A . 溶液澄清透明 B . 溶液均一稳定 C . 溶液浓度较大 D . 池底晶体析出
2、m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少量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可用图(   )
A . B . C . D .
3、如图所示,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滴入瓶中,要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则集气瓶中的固体可能是( )

A . 氢氧化钠 B . 硝酸钠 C . 蔗糖 D . 食盐
4、如图是对某固体物质的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恒温蒸发操作的实验过程,下列关于该过程中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甲→乙的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B . 乙→丙的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C . 乙→丙的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D . 甲→丙的过程中,溶液的质量减少了20克
5、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 . 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 . 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 . 在③→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D . 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6、在20℃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经历如图变化,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 溶液甲是饱和溶液 B . 20℃ 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40g C . 溶液丙若蒸发10g水,析出的晶体定大于4g D . 溶液乙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溶液丙溶质的质量分数
7、生活中有很多除去污渍的方法,下列洗涤方式应用乳化作用的是(   )
A .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 . 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C . 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D . 用橡皮擦去白纸上污渍
8、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的固体增加,乙试管中的固体减少,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图片_x0020_4

A . 食盐 B . 氢氧化钠 C . 食用油 D . 硝酸铵
9、t℃时将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均匀地分成三份,分别加热蒸发溶剂。然后,把温度降至t℃。已知从三份溶液中蒸发的溶剂分别为10g、20g、30g,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分别为ag、bg、cg,则a、b、c,三者的关系是(   )
A . c=2b-a B . c=a+b C . c=a+2b D . c=2a+b
10、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大,现将200g不饱和KNO3溶液分成两等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分析实验过程,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 . ①→③过程中,KNO3的溶解度和质量分数都增大 B . ②→④蒸发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C . 25℃时,KNO3的溶解度是43g D . ③比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11、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 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 乙、丙、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C . 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D . 甲、乙溶液中蔗糖的溶解度相等
12、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①溶液肯定是不饱和溶液 B . 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关系为:①=②>③>④ C . 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始终不变 D . 将④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后所得的滤液为饱和溶液
13、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 B . 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C . 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D . 量取水时,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14、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
A . 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 . 加入6g氢氧化钠固体 C . 把溶剂蒸发掉30g D . 加入20%的氢氧化钠溶液30g
15、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
A . 硝酸铵 B . 氢氧化钠 C . 食盐 D . 生石灰
16、某温度时,物质 X 的饱和溶液中,X与水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X一定是气体 B . 该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C . 该温度时X的溶解度为 50g D . 降低温度一定能析出晶体X
17、下图为小明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过程,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A . 取用食盐 B . 称量食盐 C . 量取液体 D . 搅拌溶解
18、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现给t℃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升温,以 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溶液质量不变 B . 溶质析出 C . 由饱和变成不饱和 D . 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9、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质量相等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与b%(a≠b)两杯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混合前后质量没有改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 . 混合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变大 C . 混合后的溶液是氢氧化钠的饱和溶液 D . 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a%+b%)/2
20、20℃时,KCl和K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4g和31.6g。小金在20℃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得到溶液①②③④。下列有关溶液①~④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   属于20℃时的饱和溶液的是②和④ B . 溶质的质量相等的是②和④ C .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是①和③ D . 溶液的质量②>④>③=①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它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它具有漂白、杀菌、消毒的功效。现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次氯酸钠溶液,需要固体次氯酸钠      g,如果要配成10%的次氯酸钠溶液,需要再加水      g。
2、制作“叶脉书签”需用到10%的氢氧化钠溶液。现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1)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g。
(2)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除了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烧杯、胶头滴管、试剂瓶外,还需要      
(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3)
A .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左盘放砝码 B . 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 . 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 . 将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4)若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水的密度为1g/cm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g;配制时应选用      mL(选填“10”或“50”)的量筒量取水。
3、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      ℃; T2℃时,将75g甲的饱和溶液与50g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硝酸钾(KNO3)的溶解和结晶,做了下列实验(室温下),其过程如下:

(1)①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实验过程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5、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100gA物质溶液蒸发掉10g水,有4g品体析出,再蒸发掉10g水,又有5g晶体析出。A物质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为      g,若再恒温蒸发10g水,则又有      g晶体析出。
6、小科在室温为32℃的条件下,利用KNO3晶体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KNO3溶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KNO3溶液。取40gKNO3晶体置于烧杯中,并依次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KNO3溶液并充分搅拌溶解,其过程如图所示。

(1)在配制过程各阶段的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有      。(填烧杯序号)
(2)已知KNO3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不考虑水分蒸发的情况下,在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中会导致④号烧杯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有      。 (2)
A . 所用KNO3晶体混有少量泥沙 B . 加入KNO3溶液时有部分溶液溅出 C . 配制过程中环境温度升高
7、甲烧杯中盛有30℃、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饱和硫酸铜溶液100克,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不考虑水分蒸发)。

(1)乙中溶液      (填“是”、“不是”或“可能是”)饱和溶液。
(2)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8、某同学欲配制70g 5%的NaCl(氯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

     

(1)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      g,右边的托盘上需放左边的托盘相等质量的纸,其目的是      ;若称量时A出现了右盘略低的现象,接下来的具体操作是      
(2)量取水时,应选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而不选用200mL的量筒,其目的是       
(3)C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4)请指出D中所贴标签的不妥之处。      
(5)小明同学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如下操作,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偏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A . 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B . 氯化钠固体不纯; C . 按照图B的方法读数; D . 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
9、某同学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准备了下列实验用品。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过程中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该仪器有的作用是      
(2)计算所需NaCl的质量为      克;
(3)量取蒸馏水操作如下:将蒸馏水注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      (填仪器名称)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4)经检测,实验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      (填序号)。

①天平指针左偏时就直接称量②砝码已生锈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

10、t℃时将一定量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均分成三份,均加热蒸发溶剂,然后把温度降低至t℃,已知从二份溶液中蒸发的溶剂的质量分别为10g、20g,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质量分别为a g、b g ,则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       g,若第三份溶液蒸发的是30g水,则析出的晶体质量是      。(均用a 、b表示)

三、解答题(共7小题)

1、自然界的水都是含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生产、生活中需要的纯净水可以通过蒸馏得到。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为了增加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某次实验时,在一定量的蒸馏水中加入50g 16%的稀硫酸进行电解,结束后测得剩余溶液的质量为100g,则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现有硝酸钾(KNO3)和氯化钠(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KNO3

13.3

20.9

31.6

45.8

45.8

85.5

110

138

(1)20℃时,能否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氯化钠溶液?请计算后说明。
(2)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风吹日晒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这种从溶液中得到体的方法叫      (填“蒸发溶剂”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3)有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各一杯,它们的温度、溶质质量分数都相同,则由表可知这两杯溶液的温度的最小范围是      
3、二氧化氯消毒液是国际上公认的新一代强力、安全、高效的消毒剂,能够迅速,彻底杀灭各种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和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小应同学观察到瓶上的标签如表所示,试回答:

二氧化氯(ClO2)1000毫升

溶质质量分数

80%

密度

1.2克/厘米3

强腐蚀性,阴冷、密封储藏

(1)这1000毫升二氧化氯消毒液中含溶质二氧化氯多少克?
(2)若将这1000毫升二氧化氯消毒液与5000克水均匀混合,所得稀二氧化氧消毒液中二氧化氯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3)该校欲配置30千克20%的稀二氧化氯消毒液用以消毒,需多少千克这样二氧化氧消毒液和多少升水?
4、图为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的溶解度      乙的溶解度(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t2℃时,100g水中溶解      g乙物质恰好达到饱和。
(3)某同学在t1℃时开始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A、B、C。在溶液A、B、C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在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后,充分搅拌,恢复到t2℃,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5、今有10%的硝酸钾溶液160g,分为相等的两份。欲使其中一份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求:

(1)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需蒸发掉多少克水?

(2)若用增加溶质的方法,需增加多少克硝酸钾?
6、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

(1)1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克。   
(2)20℃时,将10克硝酸钾加入40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3)如图是硝酸钾溶液的变化情况,请写出种可采用的操作方法。(写出计算过程)
7、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t1℃时,在三只烧杯中各装入50g水,分别充分溶解A,B,C三种物质,其中溶解最多的物质是      
(2)t2℃,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500g分别蒸发掉10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3)t2℃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4)若要除去固体A中少量的B物质,应采用的方法是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如表是氯化钠、氯化铵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氯化铵

29.4

37.2

45.8

55.2

65.6

(1)以上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2)40℃时,将40.6g氯化钠加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使之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3)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2、某同学配制6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准备了下列实验用品。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过程中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该仪器有的作用是      
(2)计算所需NaCl的质量为      克。
(3)量取蒸馏水操作如下:将蒸馏水注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      (填仪器名称)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4)经检测,实验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      (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②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③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五、综合说理题(共1小题)

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验中,一同学发现: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颗粒快速消失,但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又出现固体。该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记录了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绘制成图。请结合图像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中“固体快速消失,但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又出现固体”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一章第5节 物质的溶解同步练习(中等难度)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