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专题复习之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基础巩固)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8小题)



























二、填空题(共13小题)
①H ②K ③Si ④N ⑤Ne
⑥S ⑦B ⑧Na ⑨Be ⑩He
①镁 ②铝 ③锂 ④氧 ⑤钙
⑥氩 ⑦氟 ⑧碳 ⑨氯 ⑩磷
组别 |
质子 |
中子 |
电子 |
A |
14 |
14 |
14 |
B |
17 |
18 |
17 |
C |
17 |
20 |
17 |
D |
17 |
18 |
18 |
三、解答题(共5小题)
查阅资料发现,古代低等生物遗骸大量沉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石油及天然气,海底的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固体物质即“可燃冰”。“可燃冰”为甲烷的水合物,遇火即可燃烧且热值高,是一种环保、高效的新能源。
(4)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①现象1的原因:
②现象2的原因: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 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