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 第68讲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

①不能燃烧

②不能支持燃烧

③不能供给呼吸

④同体积的质量比空气大

⑤同体积的质量比空气小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⑤
2、“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 )
A . 先变红后变紫 B . 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 . 先变无色后变红 D . 先变蓝后变紫
3、下面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 C . 在加压和降温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会变成淡蓝色液体,甚至变成雪花状固体 D . 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的热,因而用作制冷剂
4、能证明某无色无味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操作及现象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木条燃烧更旺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木条复燃

C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D

将气体通入蒸馏水中

有气泡逸出

A . A B . B C . C D . D
5、下列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无明显现象的是( )
A . B . C . D .
6、如图所示,向盛有某种液体的烧杯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液体发生了明显变化。烧杯中盛放的液体是什么呢?甲同学认为:可能是澄清石灰水;乙同学认为:可能是蒸馏水;丙同学认为: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你认为三位同学提出的看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和乙 B . 甲和丙 C . 乙和丙 D . 甲、乙和丙
7、干冰灭火器常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关于干冰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干冰升华时吸热,属于化学反应 B . 二氧化碳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 . 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 . 干冰升华后不污染档案资料
8、小明在“验证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中,发现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在探究“为什么烧杯内壁被熏黑?”的问题时,下列他的做法错误的是( )
A .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 . 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 . 继续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 . 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9、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 . 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 . 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 . 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10、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可以用下列哪些收集装置来收集(    )

A . ①③④ B . ②⑤⑥ C . ①③⑤ D . ③④
1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 . 用于灭火 B . 气体肥料 C . 供给呼吸 D . 化工原料
12、如图所示,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将出现(   )

A . 试管内液面上升,试管内溶液变红 B . 试管内液面不上升,烧杯中溶液不变色 C . 试管内液面上升,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D . 试管内液面不上升,烧杯中溶液变红
13、下列对二氧化碳的四个方面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 . 组成: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B . 性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 . 制备: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硫酸制备二氧化碳 D . 用途:固态二氧化碳可用作制冷剂,可用于食品冷藏保鲜
14、小金按如图方法做有关CO2的实验,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紫色石蕊试液会变蓝色 B . 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 C . 气泡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D . 二氧化碳极易溶于水
15、小金在实验室制取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使用了甲、乙、丙三种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装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 . 乙装置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时,气体由a口进入 C . 丙装置用来收集二氧化碳时,气体由c口进入 D . 向丙装置滴入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资料1:消防员告诫人们:住房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脸部,尽量靠近地面撤离火源。

资料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靠近地面的地方二氧化碳的浓度会更大。

这两者有矛盾吗?难道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空气轻?

为了证实这一猜测,某同学设计用如图的装置进行探究:在桌面上固定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将其点燃,用以模拟正在燃烧的物质,用大烧杯模拟小房间。当用烧杯扣住蜡烛后,不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了,随后低的蜡烛才熄灭。结论: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空气      (选填“重”或“轻”),这是因为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      比空气高的缘故。

2、如图所示,将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            ;原因是      

3、如图是“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观察塑料瓶的变化。请问: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2)实验操作中,旋紧瓶盖后,还需进行的操作是      
(3)最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4)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4、某科学兴趣小组取适量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中的剩余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加纯碱溶液,绘制产生沉淀的图像如甲图所示。

(1)请写出B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2)乙图是甲图中O点到A点的反应微观实质模型图。(图中不同球体代表不同离子)则“●”表示      (写化学符号)。
5、根据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在A装置中用足量澄清石灰水代替水倒入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其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2)通过B装置进行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证明集气瓶中气体是      
(3)C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其文字表达式为       ,装置内液体的作用是      
(4)通过D装置中的现象说明:      
6、小明通过图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20%的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

(1)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中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来替代CaCl2溶液,原因是      
7、如图是大棚种植蔬菜的实景图。

(1)大棚内能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于      的催化作用,从而促进蔬菜快速生长。
(2)采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施肥法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吊袋一般固定在植物枝叶上端约40厘米处,如果太低,由于二氧化碳      ,从而大量积聚在地面附近,导致根系的      减弱,致使获得的能量不足从而影响根系发育。
8、如图所示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装置。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关闭活塞,往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若观察到      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应从      (选填“a”或“b”)管进。
9、小科对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的改进。当小科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      色,烧杯C中      (选项“上面”或“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10、习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其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针对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是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费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径之二是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

(1)植树造林这一措施,实际是利用绿色植物的      作用,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2)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将二氧化碳送入到海面以下3000米的深海里,进行二氧化碳海洋封存,但此举可能会造成海洋酸化,原因是      。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用排水集气法能否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呢?小明利用如图甲装置进行实验装水

(1)利用石灰石与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应选择图乙中的      装置
(2)当集气瓶中收集到半瓶二氧化碳时,关闭止水夹,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集气瓶中液面升高试解释其原因:      
(3)气体收集过程中,能观察到集气瓶中液面逐渐下降。小红认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会减慢收集的速度。为了检验她的猜想,则应增设的一组实验为      
2、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一瓶CO2 , 验满后,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发现没有变浑浊。兴趣小组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

【查阅资料】CO2过量时,CaCO3沉淀会转化为可溶于水的Ca(HCO3)2

 【提出猜想】 猜想I:石灰水在实验前已完全变质; 猜想Ⅱ:二氧化碳过量: 猜想Ⅲ:      

【实验方案】兴趣小组用原药品继续制取CO2 , 并进行探究

 【实验设计】⑴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猜想Ⅰ不成立。

⑵将少量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若观察到      ,则猜想Ⅱ不成立。

⑶确认猜想Ⅲ成立,其实验方案及现象是      

3、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将实验中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A、B装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的现象是      
(2)B装置中的现象是      ,说明二氧化碳      ,且密度比空气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4、某学习小组设计如下实验验证CO2的性质。

操作步骤: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如图一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得到如图二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1中bc段气压逐渐变小的原因是       。
(2)实验步骤中,曲线1、2、3中导致气压快速变小(如:cd段)的操作是      
(3)根据图二所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填序号) 。 (3)
A . 1体积水中溶解CO2的量约为1体积 B . CO2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 C . 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D . 40%NaOH溶液比澄清石灰水更适合用于吸收CO2
5、某生对教材中“实验室制取CO2时,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为原料,一般不选用稀硫酸。”这一句话产生了疑惑。于是提出了问题:实验室制取CO2在何种情况下可使用稀硫酸?

         

(1)一般不能使用石灰石与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2)安装如图实验装置并检查气密性后,使一定浓度(适当)的稀盐酸、稀硫酸分别在装置甲中与等质量的CaCO3粉末反应,装置乙、丙的作用是测量CO2的体积,装置乙中的液体应该具有      的性质。
(3)在相同条件下测得(2)中实验产生的CO2体积(V)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丁所示。实验结果:0-300s内,反应I比反应Ⅱ生成CO2的速率         (选填“快”或“慢”),但差距不大。
(4)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解答题(共5小题)

1、图甲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      仪器相同(填仪器名称)。
(2)通常用甲装置完成该实验需要的盐酸是乙这种“微型”实验装置用量的10倍,分析采用“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      
(3)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中反应后的废液进行溶质成分的鉴定.取废液上层清液50克,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6.5%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10克时开始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对沉淀进行对应处理后,测得沉淀的质量为5克,并绘制了图象丙。则分析可得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写化学式)。
(4)根据第(3)小题中的数据和丙图,通过计算说明a、b的数值分别为多少。
2、小明和他的伙伴们想要探究啤酒瓶中逸出气体的成分及其性质,他们用集气瓶收集了2~3瓶从刚打开的啤酒瓶中逸出的气体并进行实验。
(1)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入集气瓶中,发现小木条没有复燃,则说明该气体主要成分不是      
(2)向另一瓶气体中倾倒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中含有大量的      ,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小明他们用空的矿泉水瓶收集了该种气体,在瓶中倒入适量水,并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拧紧瓶盖,充分振荡。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写出小明他们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3、大量排放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公认.控制大气中CO2含量刻不容缓.
(1)在自然界的循环中.大气中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      大气中都分CO2会溶解于水.导致海水酸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是      
(2)科学家提出用某些溶液来吸收CO2 , 从而将CO2从工业尾气中“捕捉”出来.适合“捕捉”CO2的溶液有是      (写出一种)
(3)一些城市在大型建筑的屋顶种植当地草类、花卉等植物,并配置相应的传感器与灌溉技术来降温.从而减少空调使用,这种“绿色屋顶”可以降温的主要原因是是       .
4、把一种黑色固体物质A在空气中点燃后放入盛有某无色气体B的集气瓶内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无味气体C;气体C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的名称是:      
(2)写出物质A在气体B中燃烧生成气体C的反应表达式:      
(3)写出气体C的其中一种用途:       。
5、在制取CO2的实验中,小科发现质量相同而粗细不同的大理石与盐酸反应,CO2的产生速度细的比粗的快得多。经思考后,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每次实验均用1g大理石,20mL盐酸)

实验序号

温度(℃)

大理石颗粒

盐酸质量分数(%)

实验目的

1

20

5

探究大理石和盐酸的反应速度与石灰石颗粒大小的关系

2

20

5

(1)为了比较反应速度,设计如图一所示装置,其中量筒的作用是:      

(2)两次实验中产生CO2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二所示,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对两次实验的曲线作出合理的解释。
(3)已知20℃该气压下CO2气体密度约1.98 g/L,求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五、综合说理题(共1小题)

1、我们知道氢氧化钠溶液有较强的腐蚀性。现有一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平底浅盘,盘底上有一块硬币浸在溶液中。要求不接触溶液、不改变浅盘的位置和形状,将硬币用手拿出。于是小苛设计如图所示的器材(烧杯、蜡烛)进行挑战,结果挑战成功。请你用科学知识解释小苛用这套装置(或设计)挑战成功的原理。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备战2022 浙教版科学 中考高频考点 加强练 第68讲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