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三章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同步练习(基础巩固)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9小题)

1、在等高线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
A . 等高线重叠部分表示峭壁 B . 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 C .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D . 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顶
2、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     )
A . 河流 B . 山脉 C . 高原 D . 盆地
3、珊瑚一般生活在温暖洁净的浅海环境中,在广西喀斯特地貌地区发现古代的珊瑚化石,下列作用能较好地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 )

A . 海陆变迁 B . 流水搬运 C . 风力堆积 D . 火山喷发
4、“高峻挺拔”和“一望无际”分别形容的地形是(    )

①山地 ②平原 ③丘陵 ④盆地

A . ①④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③④
5、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 . 风力 B . 冰川 C . 流水 D . 生物
6、龙脊是温州市大罗山的著名景点(如图),它是1.2亿年前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凝形成的地貌。龙脊的岩石类型和其形成的主要能量分别是( )


A . 沉积岩、内力作用 B . 沉积岩、外力作用 C . 岩浆岩、内力作用 D . 岩浆岩、外力作用
7、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 风力侵蚀 B . 生物作用 C . 海水侵蚀 D . 流水沉积
8、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
A . 泰山 B . 长江三角洲 C . 舟山群岛 D . 四川盆地
9、来自地壳外部,能引起地形改变的是( )
A . 地震 B . 火山喷发 C . 板块的“漂移”运动 D . 流水、风、生物等
10、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
A . 长江三角洲 B . 杭州西湖 C . 柴达木盆地 D . 喜马拉雅山
11、《读者》杂志社倡议开展“保护母亲河,营建读者林”活动,在长江、黄河流域植树造林,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减小下列哪一方面的作用( )
A . 流水 B . 风力 C . 冰川 D . 生物
12、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 . 冰川 B . 流水 C . 风力 D . 海浪
13、下列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
A . 珠江三角洲 B . 黄土高原的沟壑 C .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D . 青藏高原
14、以下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A . 火山湖 B . 海岸边的怪石 C . 喜马拉雅山 D . 沙漠中的石蘑菇
15、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图片中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是(    )

A . 流水侵蚀 B . 风力沉积 C . 流水沉积 D . 风力侵蚀
16、“山前桃花山后雪”主要反映了(     )
A . 地形因素的影响 B . 纬度因素的影响 C . 海陆因素的影响 D . 季风因素的影响
17、温洲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 . 风力 B . 流水 C . 海浪 D . 冰川
18、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该岩石的成因是( )

A . 风力侵蚀 B . 流水沉积 C . 冰川侵蚀 D . 海浪侵蚀
19、2022年将在杭州举行亚运会,其徽标称作“潮涌”,图形中含有钱塘江。钱塘江的江口呈喇叭形。造成这种地貌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
A . 流水 B . 风力 C . 生物 D . 冰川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水平岩层在       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       和       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2、陆地地形主要有       、       、       、       和       五种类型。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       ,表示坡陡;等高线       ,表示坡缓。


4、我国地域辽阔,地形类型多样.山地、       、平原、      、丘陵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

5、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      ,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      、山地、      、盆地。

6、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因素是      作用;在湿润地区,      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7、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      ,而外力作用使地表      
8、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溶洞)主要是因      (选填“外力作用”或“内力作用”,下同)而形成的;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火山湖)主要是因      而形成的。
9、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主要有                  、波浪、生物等,表现为风化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其结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      
10、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       CD处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      
(2)沿AB线路爬到山项和沿CD线路爬到山项,坡度较陡的线路是      (AB线路或CD线路)。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地形与等高线特点: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鞍部


峭壁


山脊


山谷


2、图中A、B、C为三幅等高线地形图,D、E、F为实际地形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山或高地),请用短线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

3、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的粗细不均的沙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沙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
(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
4、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地区地形可明显地分为            两类,基本上以      为界。
(2)图中铁路基本上为      走向,修建该铁路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3)图中东西两类地区的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是      
(4)图中居民区分布特点是:多位于      地形区,且沿      分布。已知该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图中B处陡崖与A城中心点的直线距离约为1cm,则两点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千米。
5、“爬山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有利于我们选择爬山路线,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1)图中字母B所在的地形名称是      
(2)如果量得大青山山峰与小青山山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那么两个山峰的实际(直线)距离是      千米。
(3)小科认为从图中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甲地比较容易,因为      
(4)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选填数字)。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周日,小明和小红去爬附近的某座山,他们征得家长同意后,查阅了此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1)写出图中F字母所表示地形的名称      
(2)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      处(填数字)。
(3)适宜攀岩运动的是      地。
(4)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      千米。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三章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同步练习(基础巩固)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