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1节 物质的构成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7小题)

1、“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下列研究分子特点实验中,采用该方法的是( )
A . 酒精和水混合 B . 黄豆和芝麻混合 C . 气体扩敞实验 D . 铅柱粘合实验
2、国家明确要求所有中小学均为无烟学校,各学校均张贴了如图所示的禁止吸烟标志,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空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其他人都在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 .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 . 分子之间有间隙 C . 分子之间有作用力 D .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有的物质分子间无论距离大小都只存在引力 B . 水结冰后分子会保持静止 C .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 “沙尘暴起,尘土满天”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4、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 . 八月桂花飘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 1滴水中约含1×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 .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5、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物质处于固、液、气三种物态中某一状态下的分子排列方式。与图丁中自然现象的形成相对应的分子排列变化是(    )

图片_x0020_31

A . 甲→乙 B . 乙→丙 C . 丙→甲 D . 乙→甲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 . 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C . 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D . 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7、将两块相同的方糖分别投入到两个质量相同,温度不同的装水烧杯中,发现温度高的烧杯中方糖消失的快,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方糖吸收热量熔化了 B . 方糖的消失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 C . 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快 D . 方糖的分子大小保持不变
8、下列现象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水汽化后体积变大——分子间空隙增大 B . 水通电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C . 物体会热胀冷缩——分子的体积发生改变 D . 闻到远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9、生活中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B . 向一杯清水中滴几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 水沸腾时可以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 . 同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10、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 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 . 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C . 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D . 分子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
11、关于分子,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 . 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 . 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 . 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 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12、关于扩散现象,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只有在气体和液体之间才发生扩散现象 B .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 . 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力的作用 D . 扩散现象与温度的高低无关
13、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所有物质的分子都是规则排列的 B . 0℃时,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停止了运动 C . 分子之间的引力与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D . 固体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14、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 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B . 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但没有引力 C . “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D . 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15、对于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 . 在空调房间吸烟时,会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这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 . “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只存在着排斥力 D . “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
16、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黄豆和芝麻混合总体积变小

分子之间有空隙

B

红墨水滴入水中扩散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塑料带很难被拉断

分子之间有引力

D

水很难被压缩

分子之间有斥力

A . A B . B C . C D . D
17、古诗词往往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在下列诗词中能体现“分子在不停息运动”的是( )
A .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B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D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解答题(共6小题)

1、

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图甲,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图乙,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为什么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且乙大于甲?


2、同学们做作业时,常用透明胶带把错处揭掉,在操作时往往把胶带用力抹一下使之与纸紧贴,才能容易将错处的纸揭掉一层,为什么?

3、

我们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若以斥力作用为正方向,画出斥力一分子间距离图如图所示,请解释以下问题.

(1)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处于什么状态,此时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2)当分子距离大于10倍的r0时,分子处于什么状态?此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3)为什么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即不易被压缩也不易被扩展),从图线上如何解释?

4、为什么炒菜时几分钟就咸了,而腌菜时却需要很长时间?

5、有一家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即钢罐内表面要压接一层0.25mm厚的铝片。焊接专家、锻压专家都束手无策。后来,一位科学家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先把薄薄的铝片装到钢罐内,与钢罐的内表面相贴,再往钢罐内灌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铝膜就与钢罐接牢了。
(1)请你简要说明其原因。
(2)请举两个实际例子说明水结冰的危害性。
6、为了探究物质的内部结构,我们利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做了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如图所示。通过比较混合前后的总体积,即可推断出组成物质的微粒是连续分布的还是存在空隙的。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应该采用的操作是:在直玻璃管中先注入一定量的      (选填“水”或“酒精”),并且优先选用内径较      (选填“粗”或“细”)的玻璃管。

三、填空题(共10小题)

1、“破镜重圆”从物理知识的角度来说      (填“能够”或“不能够”)实现,因为破镜断裂处绝大多数分子间的距离      ,分子间的作用力非常      
2、用如图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      (填“A”或“B”)瓶。根据      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      


3、小明走进正在使用电蚊香的房间,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这是      现象;如图所示,把两块表面刮净的铅压紧,它们能结合在一起,甚至还能吊起一个大钩码,这说明分子间存在      (选填“引力”或“斥力”)。

 

4、通过对水的三态模型的观察发现:

(1)液态水温度      时会变成固态的冰;温度      时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2)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构成水的      没有发生变化,但是      发生了变化。
(3)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是      变化过程。
5、如图所示是水在三态变化时的分子示意图,请完成下列填空:

(1)A为      态,C为      态,E为      态。
(2)B为      过程,D为      过程。
(3)从微观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其实质为      
6、空气中的氧气、氧气瓶中的液态氧气、实验室里制取出来的氧气,都能和碳、硫、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因为构成这三处不同地方的氧气的微粒都是      ,而且相同的分子      相同。桂花是杭州市的市花,在室内放上一盆桂花,满室清香,说明分子      。篮球越挤压越吃力,并不能无限挤小,说明分子间存在      
7、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天宫一号”授课时,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如图甲所示,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红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红宝石”,如图乙所示,这表明分子在      

 

8、图中甲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图乙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9、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下图是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运动的示意图。

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液态氧

-183

液态氮

-196

(1)在A,B,C中,能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两幅图是      (填标号)
(2)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
10、科学研究中,严密的实验设计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液体扩散实验中用注射器慢慢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      (选填“底部”或“上部”),与此目的相同,在气体扩散实验中,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不应该按照图      (  选填“甲”“乙”或“丙”)放置。(提示: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四、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1、

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2)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2、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将装有两种不同气体的两个容器连通,经过一段时间,两种气体就在这两个容器中混合均匀,这种现象叫做扩散。在液体间和固体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例如清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过一段时间,水就都染上红色;又如把两块不同的金属紧压在一起,经过较长时间后,每块金属的接触面内部都可发现另一种金属的成分。

(1)从扩散现象可以看出,固体分子间距离较      ,作用力较      ,大多数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振动,不能移动,分子不容易脱离其他分子的束缚而进入另一种物质。
(2)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距离较      ,作用力较      
(3)根据你的推理和想象,液体分子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3、用力将端面已锉平的两块铅柱紧压在一起,然后将它们悬挂起来,并在下方挂一重物,发现两铅柱不分开(如图甲)。对此现象,小金有疑惑:两铅柱不分开的原因是大气压力造成还是其他引力造成?于是小金将图甲所示的铅柱与重物固定在一个玻璃钟罩内(如图乙),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

(1)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气体的压强      (选填“逐渐变小”“一直不变”或逐渐变大”)。
(2)如果在抽气过程中,钟罩内两铅柱分开了,则      (选填“能”或“不能”)确定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3)如果在抽成真空时,钟罩内两铅柱也不分开,则      (选瑣“能”或“不能”)确定甲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4、开展反思和质疑对学习十分重要。在研究分子间是否有间隙时,教材安排了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如图),实验后有同学提出了疑问。

(1)实验中要先往细玻璃管内加水再加酒精,这是为什么?       
(2)有同学认为两者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由于实验操作时,用手指堵住管口,导致一部分水粘在手指上了,使得总体积减小,请你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简要地写出实验方案)。      
(3)为了进一步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隙,教材还安排了模拟实验:在量筒中先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先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再充分混合后记下总体积,比较前后总体积的差异。这样的操作,你认为是否合理?如认为合理的,请说明理由;如认为不合理的,请写出更合理的方法。       

五、综合说理题(共2小题)

1、小明往一端封闭的细径玻璃管内先后注入等体积的清水和酒精,标注此时液面的位置。再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两者充分混合,请描述出现的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2、小丽和小亮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的知识后,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为此,小丽说:“放在我家衣柜里的樟脑丸过几天就变小甚至消失,就是这个原因。”小亮说:“阳光照到屋子里,有时能看到许多的灰尘在空中飞舞,也是这个道理。”请分别判断小丽和小亮的说法正确吗?并分别说出理由。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1节 物质的构成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