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时训练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运用(共6小题)

1、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 骗(kuānɡ)      茫(miǎo)      前后继(pú) B . 虚(xuán)       蔑(wū)        拐弯角(mò) C . 粉(zhī)        麻(zhuì)      状元相(zǎi) D . 悟(xǐnɡ)       梁(jí)        身求法(shě)
2、读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联系上下文体会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玄虚:      

②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      

③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      

3、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 . “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 .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 .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4、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回答问题

“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5、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回答问题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6、综合性学习。

(1)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面对联。

上联:反动势力   求神拜佛失自信

下联:民族英雄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唱响了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下面的一段话也写到了“中国的脊梁”,你知道是赞美什么人吗?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见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选自鲁迅《这个和那个》)

 答:      

(3)下面是选自网名为“幽暗月影”的网友于2011年2月8日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中的一段话,题为“再谈鲁迅和中国人的脊梁”,请阅读并谈谈你的理解。

   鲁迅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中国的脊梁,代表了有思想、有良知的所有中国知识分子,鲁迅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浓缩!中国人不讲鲁迅讲什么?

答:      

二、精彩段落(共1小题)

1、阅读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7~9段,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什么?所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答:      

(2)作者所写的“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哪些人?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什么?

答:      

(3)被称为“中国的脊梁”的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答:      

(4)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很多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你认为这对我们的自信力有何影响?

答:      

三、类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多比“不如我者”

                                                                                     王延群

   ①明代陈眉公《小窗幽记》中说:“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则自足。”清代石天基《长生秘诀》中也说:“每遇不如意事,即将更盛者比之,心即坦然大乐矣。”诚哉斯言!

   ②在我们身边,常常会有人怨天尤人,总感觉自己活得不自在。他们也不是没有钱,不是没有权,不是没有好儿女,而是执意要跟胜过自己的他人进行比较。是的,好多东西是没有办法比较的。人不知足,就是由比较而来的。精神上的不知足往往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因为精神本身就是空虚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生活享受方面的比较就会带来危害,因为那是现实的。人们常说,人总是看见自己碗里的肉少,所以才会不停地奋斗,而追求生活中最大的享受。因为有形的东西总是有欠缺的,所以人们的物质欲望也是永远难以满足的,这就叫“人比人,气死人”。这样比来比去,不是自轻自贱、自我否定,就是满腹牢骚、心生嫉妒。最终丢失的却是千金难买的健康长寿。

   ③的确,生活中不恰当的攀比,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烦恼和困扰,让许多人远离了快乐,远离了幸福。因此,我们常劝慰自己或他人“少与别人攀比”。但是,“人比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除非是真正的圣贤,很难不与他人相比较的。如果能用积极的心态进行比较的话,不仅没有任何的害处,还可激励人们的斗志,鼓舞奋发进取精神。最重要的在于你与人比什么、怎么去比:会比,使人笑;不会比,使人跳。既然人生在世难免一“比”,就要学会“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的一种让自己快乐的比较法就是:多比“不如我者”。

   ④在待遇和生活方面不与比自己高的人攀比,如果一定要比的话,就和比自己差的人比。美国作家亨利·曼特说:“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非常简单,就是与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会增加。”如果我们对生活现状不满意,就朝我们的后面去看看,还有比我们不如的人,比一比那些缺吃少穿比自己更差的穷人,这样你就会有知足感和自豪感了,就会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⑤生活中,只有知足者才能常乐。清人胡澹庵所编《解人颐》一书中有一首《知足歌》,就是讲知足是通过向下比较而感悟的:“人生尽享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劳苦,闲着便是福。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看起来,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我劝世间人,不可不知足。”

   ⑥其实,这知足与不知足,也只是我们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而已。只要你心里有欲望,就是能够知足,也只是暂时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方法,并不能够根治心理疾病。因为,只要有欲望,就会比较;只要比较,就会有选择;有选择,就会有痛苦。真正的满足应该是内心的满足,而不是物质上的满足。物质的欲望是永远无法让人满足的。人啊,要看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把追求人生的精神满足放在首位,有了这样的前提,就不会把金钱财富和名利地位当做人生终极追求的目标了。如果你能够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而且生命的意义也并不在这些金钱富贵与名利地位之中,这就是最大的富贵和福祉了。

   ⑦人生在世要有自己的活法,要有自己的快乐坐标。珍惜拥有,知足常乐,是每一个人都应学会的生活智慧。

                                          (选自《新版读写》2012年第2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中心论点。

答:      

(2)第②段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      

(3)本文多处引用了诗文名句,请任选一处,谈谈其作用。

答: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4)
A . 多与“不如我者”比,可以根治我们的心理疾病。 B . 人生不管在什么方面,都要多与“不如我者”比,才能自我满足。 C . 带着积极的心态与别人进行比较,可以激励我们的斗志,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精神。 D . 人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把追求人生的物质满足放在首位。
(5)本文说理充沛,但缺少典型的事实论据。请你联系自身经历,为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正面、反面皆可,60字以上。

答: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时训练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