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年级: 学科: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1小题)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江南犹如一首朦胧的诗,温润wǎn        约。漫步在江南的大街小巷;远离都市的xuān       闹与浮躁,你能体会到那份静雅的大气,蕴涵在每座粉墙dài      瓦里、每道简朴窗棂后……

    踩在青青的麻石路上,行走在诗意的江南,醇厚的文化味儿让人陶醉。迷人的田野  A 着四千年蚕桑的浓厚气息,宁静的乡村隐含着耕读传家的人文精神,热闹的古镇  B  着中华商业文明的辉煌。在这里,自然与文化交róng      , 传统与现代互动,处处展现出江南独特的神韵和魅力!(彰显  散发)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wǎn      

②xuān      

③粉墙dài      

④交róng       

(2)根据语境,选择括号中合适的词语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A      

B      

二、句子默写(共1小题)

1、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关关雎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关雎》)
(2)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 蒹葭》)
(3)式微式微,胡不归?      ,胡为乎泥中? (《诗经  邶风 式微》)
(4)复行数十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5)      ,风烟望五津。(王勃《      》)
(6)气蒸云梦泽,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1、名著阅读。
(1)下面关于名著《傅雷家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傅雷家书》中现身说法教导儿子,他希望儿子做一个 “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B . 傅雷常常在儿子情绪有波动时给儿子写信,因而傅雷在家书中给儿子提出的建议涉及方面并不多,大部分只停留在关于儿子的感情、情绪处理方面。 C . 《傅雷家书》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问题。傅雷教育儿子的信条是先为人,次为音乐家,再为钢琴家,终为艺术家。 D . 傅雷教育儿子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严肃,切勿像过去那样太温和。这与群众情绪大有关系,应及时注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的;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舞你。

     A      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地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以客观的现实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请结合语段,说说作者在家书中提到的人物A是谁?举这位艺术家的例子的用意是什么?

四、课外阅读(共1小题)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水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从杨氏之子的回答中看出他“甚聪惠”,请说说他的回答巧妙在哪里?

五、诗歌鉴赏(共1小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

《诗经 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诗经》中常用“比”的手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比”的手法。

六、对比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乙)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 , 有若门 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 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 , 而列是夷狄 ,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 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②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③箭:小竹子。④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⑤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⑥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2)下面句子中画线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
A . 潭西南望(《小石潭记》)         无土壤生嘉树美箭(《小石城山记》) B . 之无所得(《小石城山记》)       未果,病终。(《桃花源记》) C . 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投小石(《小石城山记》) D . 潭中鱼百许头(《小石潭记》      高二黍许(《核舟记)})
(3)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划线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字义

①愈以为

A.真诚,真心。B.真实,实情。

C.如果。D.确实,的确。

      

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A.改变。B.经过,经历。

C.抵偿。D.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②是二者,余未信之。

(5)这两篇短文都是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都在景物的描写中寄寓了作者的感情,作者写小石城山景美,却位于偏远的夷狄之地,其用意何在?
(6)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和小石城山这两个景点,想请班上每一个同学仿照示例为小石潭或小石城山的景物设计一个景点,你所设计的景点名称是什么?设计的依据又是什么?

示例:“听水轩”

依据:“闻水声,如鸣珮环”。

七、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①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阳光,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何况黄色还多少会给人不安之感;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带百合花般带露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恰似点染闲愁、淡然走出戴望舒雨巷的女子,却无法做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植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环保色,然却冷静有余,热烈不足,与喜庆氛围又怎能和谐?

    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犹同释放出激情与能量,犹同生命在燃烧,具有促使人们垂注和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教人印象深刻,教人兴奋雄起,是无可取代、责无旁贷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1666年,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做的三棱镜分光实验首次发现,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波组成。光学实验表明: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而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

    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倘若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辫红色和绿色的视觉,因为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

    ⑥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东方哲理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

    ⑦中国红将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打造得美轮美奂。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习俗里。习俗的形成无疑必须经过选择,比如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就是经由中国人聪明的选择,尔后才传染开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乃至约定俗成,形成集体心理定势。如果这种习俗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符合生理选择,比如中国红,其固定性还会更强,习俗带有的守恒性和排他性,还会弱化或被淹没异类思想。比如,中国人春节皆贴红春联,如果有的人家贴的是绿春联,便会被视作异类。

    ⑧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成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科学画报》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第④段画线句中“依次”一词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2)③④⑤⑥段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
(3)简述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的原因。
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①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里,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

    ②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初夏,小院咤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清香阵阵,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似有似无的幽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

    ③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的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④那是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⑤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让大家写一篇作文。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⑦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许多年过去,这些“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品格吗?

    ⑧明年春风拂面之时,我还会在庭院那熟悉的角落搜寻蒲公英倩影,而它也一定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的无言的默契。

   (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蒲公英,可①②两段两次写到了白玉兰和海棠,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用意。
(2)从修辞角度赏析①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

(3)习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你觉得文中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位好老师?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理由。(至少两点)
(4)第⑦段中说:“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请说说“蒲公英的品格”的具体内涵。
(5)文章标题是“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如何理解“默契”的含义?

八、作文(共1小题)

1、作文

    生活就像一座阅览室,自然万物皆可为书卷。我们在生活中磨练、成长,点点滴滴,细细品味,总有一个人,一处景,一本书,一次相遇,一种陪伴……让我们有所感悟,觉得无比珍贵。

请以“你无比珍贵”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