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运用(共7小题)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①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 学奖。
②“四书”指的是《 》《中庸》《 》《孟子》,“五经”指的是《 》《 》《 》《 》《 》。
二、综合题(共2小题)
1895年,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留下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设立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增设经济)等5种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1901年,诺贝尔奖正式颁发。一百多年来,几十个国家的近千名学者与科学家相继获此荣誉。得奖者中,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8位华裔科学家,还有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
材料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点是:①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②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③具有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材料二:中国孩子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栏目标题:展开想象翅膀,
表一: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表二: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是否有用的调查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独立与合作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
学生只有具有合作精神,才能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序地展开;学生只有具有合作精神,同学之间才能团结协作,互助友爱,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成功的捷径,还可以帮助别人得以提高和发展,并且也可以为大家今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很好的基础。
学生的独立意识在学习当中更是不容忽视,在课堂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的思维不能总是跟着老师转,也不能总是随着同学跑,而应该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去掌握。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的东西,才是他真正要掌握的东西。智慧若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不会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得知识在深刻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下不断地发展。“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要善于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把独立发现的道路让给学生走;要不惜花费时间,让学生去深入思考他们接触到的事实、现象及规律的实质。学生想得越深入、越透彻,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越深刻、越牢固。
在巩固知识与做习题方面更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使学生思维积极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过分迷恋集体作业的形式,那只会造成一种一切顺利的表面现象。教师是否能及时地得到每一个学生脑力劳动情况的信息,取决于是否能正确地选择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答的题目,是否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人能力,特别是考虑到脑力劳动的独立性和个体性。虽然我们平日要求学生要互助友爱,教师对学生要诲人不倦,但这并不是说学生有了困难,我们就一定要帮他或替他去解决。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深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应当只是减轻学生掌握教材时的难度,帮他摆脱思考,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让他们的智力和才能逐渐变得迟钝起来。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教育者的任务在于要使学生遭遇困难,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并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他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并且也可以让他认识到,不付出劳动就体会不到克服困难的快乐,这又有利于培育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也是学生愿意学习的内动力之一。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如果不学会合作,闭关自守,不善于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的话,那么落后的将永远落后,甚至会更落后:同样一个人若缺乏独立的意识,不积极地拼搏、努力开拓的话,也不会取得大的成就。作为一个现代人,尤其是中学生,只有学会合作和具有独立意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