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第八中学2020年中考语文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16分)(共2小题)

1、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数字

新闻摘录

家国情怀

84

84岁,本是共享天lún      的年纪,可钟南山院士却连月奋战在“抗疫”一线。

他身上满溢着杜甫《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      ”的情怀。

1.25

1月25日(正月初一),温州首批20名医护工作者星夜兼程,chí      援武汉。

他们奔赴武汉,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正如李贺《雁门太守行》“            ”一样。

42000

42000名援鄂“抗疫”白衣战士,挑起时代大liáng      ,他们是中国医生的缩影。

上海医生李昕“非常惦记女儿的功课”,盼望早日战胜疫情回家。这让人想起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            ”。

76

时隔76天!按下暂停键的武汉终于开始解除离汉通道管控cuò      施,城市重启。

武汉人民一路走来,困难重重,但他们始终对希望充满坚定信念,正如李白《行路难》所言:“            。”

“知者不惑,            ”,博爱之心,坚强意志,终能助我们打赢这场战“疫”。

2、下列对古诗词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九重天”暗指君心难测,“路八千”言行程遥远,诗人在表达幽怨不满的同时透着忏悔与期待。 B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十三年”指诗人从被贬到写诗之间的年头,诗人用准确的数字体现出对自己半生贬谪经历的愤懑不平。 C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八百里”指牛,“五十弦”指瑟,这里泛指酒食和乐器,体现词人虽退居山林,但仍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 D .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州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九万里”化用孟子典故,“三山”指神话中的三座仙山,词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婉约的笔调,寄寓对美好理想的追寻。

二、阅读(69分)(共5小题)

1、古诗文阅读

北归宿中川寺

[宋]文天祥

万里风霜鬓已丝,飘零回首壮心悲。

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

只谓虎头非贵相,不图羝乳有归期。

乘潮一到中川寺,暗读中兴第二碑

文天祥传

    文天祥字宋瑞,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帝亲拔为第一。

    德祐初,江上报急。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寻除右丞相,如军中请和,与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至潮阳,见弘范,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选自《宋史》,有删减)

【注释】①中川寺,又名江心寺,位于温州江心屿。②虎头:形容王侯贵相。③羝乳:匈奴让苏武牧放的公羊生了小羊才能会汉,后以“羝乳”比喻比可能的事。④中兴第二碑:宋代张耒作《读中兴碑》,赞颂平定安史之乱功臣们护国安民、鏖战沙场的精神。⑤除:授职。⑥如:到,往。

(1)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1)
A . 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竭驽钝(诸葛亮《出师表》) B . 除右丞相未果,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C . 乃以所《过零丁洋》诗与之乃丹帛曰“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 D . 拜而死为身死而不受(孟子《鱼我所欲也》)
(2)阅读诗文,回答问题。

诗文联读

《北归宿中川寺》

《文天祥传》

知其事

文天祥抗元未成,历经艰险,抵达温州,留居江心屿。

①传记记录了诗人“泛海至温州”前的哪些经历?简要概括。

      

感其情

②从“炼字”或“用典”角度赏析“暗读中兴第二碑”蕴含的情感。

      

③传记往往通过传主的具体言行,让其“自行”表现思想感情、性格特点。《文天祥传》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简要分析。

      

评其人

④文天祥写过诸多诗文名篇,可后人为其定谥号时,舍“文忠”而取“忠烈”。请结合上述诗文,推测后人如此取舍的理由。

      

2、《儒林外史》交流课上,两位同学就杜慎卿的形象发表了观点:

小语:真名士自风流,杜慎卿可占一席。

小文:我觉得他表面上极雅,骨子极俗,是假名士。

对于杜慎卿的“名士”形象,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阐述。

3、《三国演义》擅长设置悬念、制造巧合。参照以下回目,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简析这两种手法的作用。

第34回 蔡夫人隔屏听窗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35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36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37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第38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39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40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

4、文学作品阅读

白色鸟

何立伟

    设若七月的太阳并非如此热辣,那片河滩就不会这么苍凉空旷,唯嘶嘶蝉鸣充实天空。

    然而长长河滩上,不久即有了小小两个黑点,慢慢晃动慢慢放大。在那黑点移动过的地方,迤逦了两行深深浅浅的足印,酒盅似的,盈满了阳光,盈满了野花的芳香。

    却使两个少年!一个白首,一个黝黑。

    那白皙的,瘦,着了西装的短裤,短袖。皮带上斜插一把弹弓。黝黑的呢,缺了一颗门牙,却喜欢咧开嘴巴。夏天的太阳,连脚趾缝都晒黑了,独晒不黑他那剩下的一颗门牙。

    “唉呀,累,晒死人呐!”

    “就歇歇吧。城里人没得用。”

    在河堤旁,少年坐下来。把两只竹篮扔在了脚旁。紫色的马齿苋,有了大半篮。这马齿苋,乡下人拿来摊在门板晾晒干了,炒通红通红的辣椒,爽口得很。

    “扯霸王草?”黝黑少年提议。

    “输了打手板心?”

    “打手板心就打手板心。”

    便一来一去扯霸王草。蝉声嘶嘶嘶嘶叫得紧。

    那白皙少年解下弹弓,捡了颗石子努力一射,河心就起了小小一朵洁白水花。

    这是南方有名的一条河,日夜的流去流来无数故事,古老而新鲜。间或一页白帆,日历一样翻过去了,在陡然剩下的寂寞里,细浪于是轻轻腾起,湿津津地舔着天空舔着岸。

    “你看出来左边的岸和右边的岸,有哪样不同?”白皙少年说。

    “左边有包谷地,右边没有。”

    “不是问这个呐。”

    “左边……有个排灌站。右边没有。”

    “不是问这个呐!”

    黝黑少年摇脑壳了。

    “唉呀你,看呐,左岸要平一些,右岸要高一些。还没看出来?”

    “吔,吔,真的咧!”

    “这里头有道理。你晓得啵?”

    “讲唦,晓得就讲唦。”

    “我表哥,他讲这是地球自己转动造成的!”

    “啧,啧,你晓得好多道理。”

    白皙少年于是笑了。

    “采了这样多马齿苋,回去外婆会高兴咧!”

    那白皙少年,于默想中便望到外婆高兴的样子了。他是外婆带大的。童年浪漫如月船,泊在了外婆的臂湾里。

    却忽然一天,外婆就打起包袱到乡下来了。竟不晓得为什么。方才吃午饭时,有人喊外婆,声音好大。待外婆回来,就带了这黝黑的少年——他的朋友,叫他们一起去玩,远远地到河边上去玩。采马齿苋,划水,随便。总之要痛快玩它一下午。“听话,莫出事,没断黑不要回来。”一人给了一只大竹篮。其时头上太阳,正如烧红的一柄烙铁。白的少年好高兴,同时又讶异。因为平日下午,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觉,不许他出来玩。然而今日全变了。外婆你几多好!

    黝黑少年说:“划水好啵?”

    “好的。”眯了眼睛望对面绿色的岸,和远远淡青的山。

    河水清凉又温柔。轻轻托起一黑一白赤条条两个少年;轻轻忽开忽谢着一朵一朵漂亮水花。这边的岸,景致又不同。是泱泱的一片水草咧。后面则是芦苇林。汪汪的绿着,无涯的绿着,恰如少年的梦想。

    “哎呀!这地方,几多好看。”

    “城里来的才讲它好看。”

    赤条条的少年站在岸上。一个白皙,一个黝黑。头发湿漉漉的,情绪倒逼天空还要晴朗。

    然而那白皙少年,陡然闷声一喊,朝后倒退数步,踉踉跄跄。

    ——水草里有条蛇!

    “莫怕,”黝黑少年说。同时猫腰下去,极快地捉住蛇尾随手一扬,那蛇便如闪电,倏忽落在了河里头。白皙少年出了大半身汗,立即对他的朋友生出了景仰。

    刚刚的还要讲几句话,朋友忽然竖起食指止住了,耳语道:“莫做声,快看。”

    “——咦呀!”

    白皙少年看见了两只水鸟。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美丽。安详。自由自在。

    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

    四野好静。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软泥上有硬壳的甲虫在爬动,闪闪的亮。水草的绿与水鸟的白,叫人感动。

    “要捉住就好咧。养起它来天天看个饱。”黝黑少年悄声道。

    “不。”

    “你不喜欢?”

    “比你喜欢得多!”

    黝黑的一笑,也就哑默无语了。

    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影子。便同这天同这水,同这汪汪一片静静的绿,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

    赤条条的少年,于是伏到草里头觑。草好痒人,却不敢动,不敢稍稍对这画图有破坏。天蓝蓝地贴在光脊的背。

    忽然传来了锣声,哐哐哐哐,从河那边。

    “做什么敲锣?”

    “呵呀,”黝黑少年皮球似的弹起来,“开斗争会!今天下午开斗争会!”

    啪啦啪啦,这锣声这喊声,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从那绿汪汪里,雪白地滑起来,悠悠然悠悠然远逝了。

    天好空阔。夏日的太阳陡然一片辉煌。

(选自《小城无故事》,有删改)

(1)阅读文章,请以白皙少年或黝黑少年的视角,简述这次“河滩之行”的经历。
(2)下列对小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文中两个少年在面对具体事物如河岸高低、水蛇、白色鸟等时的表现不尽相同,可见成长环境对人物喜好、性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B . 文中人物无名无姓,仅以肤色作为代号,可见本文重点不是塑造具体人物形象,而是以此体现小说人物在时代中的普遍性。 C . “太阳”“蝉声”在文中多次出现,除能让读者感受到具体的自然环境外,更能真切体会到无奈的社会现实,进而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D . 文末出现了锣声和喊声,联系外婆忽然从城里到乡下、又叮嘱白皙少年玩到天断黑才回家的一反常态,推测外婆可能是斗争会上的被批斗者。
(3)本文主要写两个少年的故事,却以“白色鸟”为题。结合小说内容,简述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4)作为“诗化小说”,本文是如何达成“诗化”效果的?结合小说内容,联系助读材料,加以阐述。

【助读材料】诗化小说,常通过描写场景渲染氛围,运用象征等手法,追求诗美效果,在表现生活的同时又引人入胜,如《社戏》《孤独之旅》等。

5、非文学作品阅读

    抗“疫”期间,日本援华医疗物资上引用唐诗一事引发了热议。小文同学在钉钉“班级群”发表了如下看法:

    你们要明白日本侵华时犯下滔天罪行,这些物资只是谢罪的方式!另外我也没觉得引用这句诗有多好,无非是炫耀,我爸以前有一个日本朋友,最喜欢炫耀他们家珍藏的瓷器,日本人都这德行。我看那些借此吹捧日本的,都是不爱国的汉奸。

    请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帮助他理解如何理性地评论热点事件或现象。

【材料一】

常见的“逻辑错误”(部分)

序号

名称

解释

A

轶事证据

试图用个人经验或者单独事例来取代逻辑论述或者有力的证据。

B

非黑即白

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C

诉诸情感

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有逻辑的论述。

【材料二】

疫情当前,怎么火了一句唐诗?

    ①这两天,有一句唐诗在网络上火了。2月9日,日本医疗支援物资抵达大连机场,包装箱上印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便迅速传播,掀起讨论无数。

    ②疫情紧张的当下,火了一句唐诗,是意料之外。究其原因,所谓“日本对传统文化较为重视”云云,总结得还不全面。这句诗之所以吸引眼球,毋宁说,是因为它既熟悉又陌生。

    ③熟悉,是因为它出自唐诗,多少人从小耳濡目染;陌生,是因为疫情当前,多少口号被冠以“硬核”的标签被广泛传播,这种典雅的表达太另类了。试想一下,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看了多少诸如“今年上门,明年上坟”“带病回村,不孝子孙”这类口号标语,出现一句唐诗,如何不让人心旌摇荡,如何能不火?

    ④这并不是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就一定比“硬核标语”高级,后者的简洁明快、易背好懂,可以在短时间起到凝聚人心的效果。只是一句唐诗,让不少人在铺天盖地的所谓“硬核”的口号中,看到了一种文明感。这种文明感,在乎语言的体面、情感的深刻、行为的得体;这种文明感,又恰是疫情发展到当下,急需强调之事。

    ⑤从疫情发生之初的“围堵”湖北人、泄漏个人信息、家门被封闭,到现在网友爆料武汉牌照车被砸,租房户不能进小区、业主持房产证出入等等,种种行为实在刺目。无视法律、契约,制造歧视链条,实在不是文明社会该有的景观。语言与行为,就是思维的同构之物,有的地方能挂出“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的横幅,有的人行为过激也不令人意外。

    ⑥诗终究是诗,标语也终究是标语,只是背后的思维模式与文明感,更发人深省。这种文明感,是对法治的信仰,与同胞的共情,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文明是精致的,不能在防疫的旗号下,对复杂的社会活动以“一刀切”的办法粗糙应付。文明就有它的体面。就像在刻不容缓的援助中,并不妨碍写上一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事态紧急,但善意、体谅、同情也不是就无处安放了。

    ⑦“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句唐诗,日本人使用,中国人理解。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哪怕是千年之前的句子,不同国度的人、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与之共鸣。可见,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在疫情仍在持续之际,我们一定不能放松文明社会必须坚持的价值。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12日,有删改)

(1)下列言论分别存在【材料一】中哪种逻辑错误?请选择正确序号。

①早上我骑自行车摔倒了,看来两个轮的车子是没办法正常驾驶的。(      

②写这篇作文我足足花了三个小时,老师可一定要把它推荐给校刊哦!(      

③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      

(2)阅读【材料二】,完成以下探究过程。

①梳理主要材料:日本支援的医疗物资上印着唐诗;            等。

②提炼核心观点:      

③探究论述逻辑:文章的主要材料是如何为表达核心观点服务的?      

(3)请给小文发一条信息,指出他的逻辑谬误(至少两点),并通过分析【材料二】中的逻辑技巧,对这些谬误做出正面示例。

要求:①正面示例要与所指出的逻辑谬误相对应;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50字左右;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三、写作(60分)(共1小题)

1、战“疫”期间,“网课”一词上了热搜。校刊编辑部决定出版“网课”专刊,现向全体同学征稿。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个栏目,根据要求作文。

【栏目一】印迹:记录网课期间那些货有趣有料、或令人回味启人思考的故事。

【栏目二】翔宇:以网课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反映生活现实并表达自己的思考。

【栏目三】争鸣:选择特定对象(如老师、钉钉软件设计师等),给其写一封信,表达你对网课等新型学习方式的思考或感受。

要求: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②在题目前写明“向【栏目           】投稿”;③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江省温州市第八中学2020年中考语文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