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升九暑期衔接训练:第7讲 文学文化常识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9小题)
1、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面对大院的门口,你的左手边是什么方向?( )
A . 东
B . 西
C . 南
D . 北
2、王先生的QQ签名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这里的喜事是指( )
A . 新婚
B . 搬家
C . 妻子生了个男孩
D . 考试通过
3、下面哪个剧种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 )
A . 京剧
B . 黄梅戏
C . 昆曲
D . 越剧
4、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 )
A . 鼓
B . 锣
C . 钹
5、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
A . 戊
B . 戍
C . 戌
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A . 中秋节
B . 元宵节
C . 端午节
D . 七夕节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 . 古人为诗文集命名,或以作者的姓名、字、号等命名,或以谥号、书斋、官职、居官地或郡望、出生地等命名。如《韩昌黎文集》是以郡望命名的。
D . 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A . 中秋
B . 七夕
C . 元宵
D . 端午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在写作时不应掺杂个人的感情和态度。
B .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C .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 . “鲁迅”是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10、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文中的“公”有着较多的意义。《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指的是旧时对男性长者或老人的尊称。
B . 汉语很有意思。有时候某个意思不便或不愿直言,就用一个委婉的说法来代替,这叫婉词。如《背影》中“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中的“大去”就是“婉词”,表示“死亡”的意思。
C . 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运用典故可以含蓄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言简意丰。如《雁门太守行》中用典“易水”、“黄金台”表达作者对官兵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的赞美。
D . 古代的男子成人要举行冠礼。《富贵不能淫》一文中“丈夫之冠”是古时男子十六行冠礼。
11、下面语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知否,知否》这题目我喜欢,但拙笔一时难就。你在一旁奋笔疾书,令人好不羡慕。我忍不住屈尊窥探。你却停下笔,把大作移至我面前,笑嘻嘻地说:“才子,请斧正。”
A . 拙笔
B . 屈尊
C . 大作
D . 斧正
1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六要素”,很多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常见的新闻体裁有消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
B . “孤山寺北贾亭西”,“亭”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报君黄金台上意”,“台”是厅堂前的露天平台,即月台;“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轩”多为高而敞的建筑,但体量不大。
C . 汪曾祺《昆明的雨》中“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前句出自杜甫《春望》,后句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
D . 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情感,言简义丰。如李清照《渔家傲》中用典《庄子•逍遥游》,“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表现出诗人对现实处境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B . 《史记》全书共130篇其中为帝王作传有十二木纪,为诸侯作传有三十世家,为人臣作传有七十列传。
C . 古代对年龄有特定的称呼,例如,“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弱冠”指男子十八岁,因为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D . 符节,指君主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符.是政治和军事的凭证信物,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节,是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
1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或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野草》
B .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罪与罚》《复活》等。
C . “社稷”代指国家,“汗青”代指史册,“桑梓”代指故乡,“布衣”代指囚犯。
D . “桂冠”“鳌头”“榜首”都是指第一名。
1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诗经》先秦时叫《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为《诗经》。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B . 白居易认为,新乐府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C . 故事“苛政猛于虎”和“不食嗟来之食”均出自《礼记》。
D . 杜甫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他关注民生,忧国忧民,被后人尊为“史圣”。
16、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诗经》中的诗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B . 京剧行当中,扮演男子的为“生”;扮演女子的为“旦”;“丑”,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粗鲁或奸险的人物,灯笼里提到的“花脸”就是。
C . “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这首诗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D . 古代年龄称谓:垂髫指三四岁至七八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弱冠指男子二十,期颐指百岁之寿。
17、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李清照集》以作者姓名命名;《聊斋志异》以书斋命名;《柳河东文集》以居住地命名;《王右丞集》以谥号命名。
B . 记,这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C . 太元是东晋孝武帝的第二个年号,天启是明熹宗年号,壬戌是天干地支纪年,是1622年,所以1623 年是癸亥年。
D .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中的“清明”指的是清明节,而非“清明”这个节气,因为后半句的“春暮”二字。
18、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赋、比、兴三类,主要表现手法是风、雅、颂。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B .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涨潮编,作者魏学洢是明末人。
C . “黄发垂髫”是成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指老人和小孩。
D . 吴伯萧的《灯笼》,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19、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唐朝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 . 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C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迄今为止,亚洲有五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印度诗人泰戈尔、以色列作家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 、中国作家莫言。
2、积累运用
(1)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和 。
(2)古时称女子15岁为 ,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3)会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 。
(4)戏曲中把扮演滑稽人物的角色称为 。
3、文学常识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该诗人名 ,字 ,世称 ,是中国第一位 诗人。
(2)古人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称谓,如: ——不满周岁;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始龀——泛指七八岁;黄口——幼儿,十岁以下;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十五岁左右;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男子二十岁; ——三十岁; ——四十岁;知命、半百、知非—— 岁;花甲、耳顺—— 岁;古稀—— 岁;杖朝——八十岁;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期颐(jī
yí)—— 岁。
三、默写(共1小题)
1、古诗文积累。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
是: , 。
(3)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
(4)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民间认知天象、物候、时令和大自然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这一认知谱系在国际气象界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下列古诗横线上对应的分别是哪个节气,请选择正确的一项( )
①________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宋]陆游)
②不怕南风热,能迎________ 开。([唐]独孤及)
③玉阶生________ ,夜久侵罗袜。([唐]李白)
④邯郸驿里逢________ ,抱膝灯前影伴身。([唐]白居易)
(4)
A . 白露、大雪、小暑、冬至
B . 大雪、小暑、白露、冬至
C . 白露、冬至、大雪、小暑
D . 大雪、白露、小暑、冬至
四、综合题(共1小题)
1、根据古代文化常识填空。
(1)《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 , 请以军礼见。’”这里的“揖”和“拜”,从古代礼仪上说, 的礼更重。
(2)下列不属于古代见面礼仪的一项是( ) (2)
A . 打拱
B . 再拜
C . 握手
D . 稽首
五、判断题(共1小题)
1、判断下面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与否。
(1)北魏历史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
A . 正确
B . 错误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中的“日中”是“正午”,“自非亭午夜如不见曦月”中的“亭午”是傍晚,“夜分”是半夜。 (2)
A . 正确
B . 错误
(3)在生活中,有一些古代常用的借代词沿用至今,如手足(指兄弟)、巾帼(指女子)、桃李(指学生)、桑梓(指家乡)等。 (3)
A . 正确
B .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