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城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从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由南宋时期的刘义庆编写。 B .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代时,人们常常将自己的父亲谦称为家严,而将别人的父亲尊称为令堂。 C .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英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D .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

二、基础知识综合(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飞机冲出云     (xiāo) 的那一刻,他闭上了眼睛,思绪开始蔓延。那年,他20岁,刚大学毕业,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憧憬,然而紧随而来的是焦急、迷与不知所措:去了好几家公司面试,结果工作还是没有落,他每晚翻来    (fù)去地睡不着觉。母亲打电话来,让他回家住一段时间,安慰他工作不急,可以慢慢找。走下人声鼎沸的汽车,外面秋雨淅淅沥沥,村口路灯泛着点点黄晕的光,疲倦不堪的母亲正静静地等着他,那么得瘦弱……那一刻,他干涩的眼睛湿润了。

光阴消释 , 如今他已到了不惑之年。母亲的身影时刻在他脑海中展现,那么清晰。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xiāo)               翻来      (fù)去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落(A.zhuó  B.zháo )    迷(A.mǎng  B.wǎng)

(3)文段中划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蔓延 B . 人声鼎沸 C . 疲倦不堪 D . 消释
(4)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三、情景默写(共1小题)

1、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李白用“            ”借月抒情,表达对遭遇贬谪的友人王昌龄的同情和思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在江南的暮春时节,诗人杜甫又遇到了自己的故友李龟年,于是他写下了这一句            来抒发自己心中无限的感慨。(《江南逢李龟年》)
(5)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将他人的缺点引以为戒,这是提高自己修养的好途径。正如《论语》所说:            
(6)小明周六在家玩了一个上午的游戏,下午又想继续酣战,妈妈知道后,告诫他:“青春的岁月很短暂,正如孔子所说‘            ’,希望你能明确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请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回答。)

四、名著阅读(共1小题)

1、名著阅读
(1)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里,作者重点描写了《      》《      》和《卧冰求鲤》等故事,形象的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本质。
(2)读了《朝花夕拾》之后,相信你们对鲁迅的童年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前段时间,针对鲁迅童年经历,老师对同学们进行了一次采访:有同学说,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还有人说,鲁迅的童年并不快乐;当然还有人说,鲁迅的童年是两者兼而有之,痛并快乐着。你认为呢,请结合《朝花夕拾》里的相关情节加以说明。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爷爷的芦苇荡

汪去

①奶奶去世后,爷爷还是不肯搬到新造的楼房,一个人孤零零守在村头那间红砖搭建的小房子里。

②老头的固执,让父亲和叔叔很是难堪。他们在老宅子上盖起了两座三层带院小楼,房间多的恨不得能开宾馆。然而老头却不给他们表现孝顺的机会。

③爷爷的房子前,有一大片湿地,生长着大片芦苇。这些家伙繁殖能力超强,似乎大风一吹,它们就得到了养料,嗤嗤地往上蹿。每年农历四月底五月初,爷爷会套上他的塑胶防水鞋,一头扎进芦苇荡然后朗声喊到:“今年的苇叶长的不赖啊!”身上挂满新打的苇叶,看起来像个白发绿巨人。

④每当此时,爷爷都很开心。幼时放学归来,我会帮他整理苇叶,把这些绿叶子从头到脚捋平,几十片一组,码齐。再用藤条植物的青皮做细绳,一小把一小把地扎紧。一把可以卖5毛钱。每年端午前,光这些苇叶,就可以为他换来几百块吃药的钱。

⑤但是,老头很倔,即便年过七十病患缠身,也绝不是那种凡事都找儿子伸手要钱的主。我总以为,爷爷不肯搬离这个小房子,是舍不得大自然发给他的一年一次的“体己钱”。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⑥今年端午回家,路过芦苇荡,看见爷爷正独坐着抽烟。当年让我当马骑的宽阔后背,如今佝偻得让人心疼。我帮他点上一根烟,爷孙俩盘腿坐在新鲜的泥土上。爷爷手里握着一张褪色的照片,像握一片风干的鱼皮。这是一张多年前的旧照,据说出自一位到乡下揽活的照相人的手。照片上的爷爷身着那件穿了多年的“的确良”白衬衣,看得出奶奶也是“盛装出镜”。背景是再熟悉不过的芦苇荡,只不过小一些而已。

⑦“你可知道,这片芦苇,就是你奶奶种下的。”爷爷手里摩挲着照片对我说:“那时候穷啊,到了端午节吃不起粽子,你爸和你叔,看见别人吃,就哭喊着闹。你奶奶就栽了几棵芦苇,自己打苇叶,自己包粽子吃。”

⑧是的,奶奶包的粽子,温润过爷爷、父亲和我三代人的胃与心。她亲手挑选糯米、蜜枣、白糖,地锅里柴火烧旺,架上过年时蒸馒头的大笼屉,厨房里蒸汽缭绕,处处浓郁着苇叶的清香和米饭的糯香。

⑨但是自从奶奶半身不遂卧床不起后,这种独特的美味就再也尝不到了。奶奶在床上熬了七年。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工作,爷爷变身全职保姆。等到奶奶灯干油尽的那一天,爷爷也仿佛丢了魂魄,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⑩仲夏的清风穿行而过,几只红嘴水鸟受到惊吓,小腿一蹬,呼哧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繁华褪尽的芦花荡着秋千从枝头飘下,落在爷爷的白头发上,也落在那张旧照片上。

⑪苇叶“沙沙”响,似乎在说老人之所以“不近人情”地坚守老屋,和老天爷的“体己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守在这里,无非是为了每天多看一眼这片芦苇。对于爷爷来说,这片充满灵性的芦苇荡,是他和奶奶的生活从贫穷走向殷实的见证,馥郁而又酸涩的岁月记忆,是相濡以沫的真情,年复一年尝遍荣枯却从未凋零的丰碑。

⑫ 对于爷爷来说,只要芦苇荡还在,奶奶就从未远去。

(选自《感悟》,有删改)

(注释)①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1)文中的“我”对爷爷不肯搬到新造的楼房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字内容简要回答。
(2)阅读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这些家伙繁殖能力超强,似乎大风一吹,它们就得到了养料,嗤嗤地往上蹿。(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等到奶奶灯干油尽的那一天,爷爷也仿佛丢了魂魄,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3)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第⑪段划线句中的词语“酸涩”和“馥郁”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庄稼乡村

程玉宇

①乡村是庄稼和乡村植物的产房。而一年四季的庄稼们,则是乡村粗野的汉子和柔情如水的小媳妇。

②春天,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如一幅油画一般,将小小的乡村人家也装进了画框。乡村因此而色彩浓烈艳丽,香气四溢,就连乡村人家门前的那条小溪,那一朵朵蹦起跃下的浪花,也奔流着芬芳的气息。

③难怪,我村门前那条瘦弱的小河,便被村人们亲昵地称为“香溪”。

④我想,我家乡的河流是一位野丫头,她虽然粗服乱头,布衣荆衩,但她绝对不会流淌什么脂粉之气。她春天从油菜花的原野上流过,夏天从农家的瓜果菜园淌过,秋天又沾了一溪的稻花,一溪的荷香。亦因此,在有月的晚上,在大片大片玉米林叭叭的拔节声中,那条河,那条小溪,便在每一捧流水里,都饱含了乡村原野上五谷杂粮的成熟气味和庄稼的芬芳,不但给整个乡村蕴含了一层朦胧的水汽,也给了乡村女孩儿一股灵秀之气。

⑤初夏时节,麦子成熟了,整个大地原野一片金黄。在乳汁一般的月色下,微风吹过,如一片波涛滚滚的大海,把我的小小村子,如一只小船一般,淹没在一片纯粹的麦香之中。而那淡蓝色的远山里,以及小溪流过的白杨树林里,正有一只鸟,如怨妇一般,声声哽咽:我儿种错——!我儿种错——!

⑥就在这种鸟的凄厉呼唤声中,庄稼地边涧畔畔上的南瓜花,便在月色里一大朵一大朵悄然开放了。乡村土瓦房前的三两树杏子也在一夜之间变得麦子一般黄亮,第二天一早,那些握着霜刃走向麦田的乡亲们,便在老梁叔的吆喝声中,吃上麦黄杏了。

⑦原野上的麦子才收割不久,整个乡村世界和田野上,又被一片片绿得发黑的包谷林覆盖。而村前大河边的那几顷稻田里也一片葱绿,一支才出水不久的小荷上,便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扇动着薄如蝉翼的翅膀,似坠欲坠又勉强站立的模样,让人顿生怜悯之情。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正万簌俱寂,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弹出。瞬间,那千只万只蛙们便像听到了冲锋号似的,全都亮开嗓门鼓噪起来。满世界一片震天动地的蛙声,宏大如乐团,使整个乡村大地和庄稼的原野,都弥漫在一种民间的土地的田园的音乐之中。

⑧庄稼,庄稼,无边无沿的庄稼,而庄稼地当中的乡村人家,则如浩瀚的银河系中闪烁的一颗亮星,那么的耀眼,又那么的大音希声,大美无言。

⑨当一场凉爽的秋风掠过,粮食们便如排着队伍一般,一垛又一垛地从田野上回到村子,且一疙瘩金黄,一疙瘩鲜亮地挂在农家的屋檐下,或架在我们门前的核桃树柿子树的树枝上。最是那些大豆们,如调皮的孩子似的,老是趁着大人们不注意,便在场院里蹦蹦跳跳的,东藏一颗西躲一颗,逗得三两只花喜鹊总是在庄稼院里一边装模作样地报喜,一边在草丛里,在包谷杆上,在土墙的角落里寻寻觅觅。这时候,乡村大地一片空白,只有涧畔畔上的柿子树们,举起千只万只红灯笼,守望着空荡荡的庄稼大地。一场大雪刚刚下过,太阳一出来,那满天满地的原野上,仿佛是突然在一夜之间,便窜出了一片又一片葱绿色的麦苗,一直绿到天涯。

⑩乡村,是庄稼的乡村。

⑪而那重复了又重复的春夏秋冬,又总是在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和瓜果蔬菜的轮回中,给乡村换上了一层又一层盛装。亦因此,庄稼便成了乡村的血液灵魂 , 总是要让乡村的后代繁衍生息,总是要让乡村茁壮地成长。

(选自《到庄稼地里转转》,有改动)

(1)本文描绘了庄稼乡村的四季图,请你为每幅图配上简短而合适的标题。

五谷丰熟

(2)阅读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正万簌俱寂,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弹出。(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亦因此,庄稼便成了乡村的血液灵魂 , 总是要让乡村的后代繁衍生息,总是要让乡村茁壮地成长。(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3)文章写庄稼,却为什么要用较大篇幅来写家乡的那条小河?
(4)第⑩段中写道:“乡村,是庄稼的乡村。”请阅读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六、对比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 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乙)

司马温公[1]幼时,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2] , 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1)司马温公:即司马光。(2)下帷绝编: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不亦      

人不知而不      

而知新      

记问不若人      

众兄弟成诵      

温公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2)
A . 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B . 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C . 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D . 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4)孔子和司马光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七、语言表达(共1小题)

1、根据语境,完成任务。

小明的爷爷退休在家,日子过得很清闲。小明怕老人无聊,就给他买了张电影票。请你根据下图信息,以小明的身份,给爷爷发一条微信,邀请他前往观看电影。要求语言连贯得体,80字以内。

图片_x0020_100001

八、作文(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光阴太匆匆,它仿佛如水一样从我们的身边逝去,无声无息,渐行渐远……而曾经一起走过的那些人,做过的那些事,流过的那些时光,有欢笑,有泪水,有感动,那一个个片段,如一米阳光,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鲜艳的亮色。

请以“留在记忆深处的那一抹阳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②文中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或环境描写来为你的文章锦上添花。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书写清晰规范,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城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