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题 (共20小题)

1、下图是1581年欧洲印刷的世界地图。世界被描绘成三叶草形状,代表基督教国王统治的三大洲,其中心是耶路撒冷。导致此图产生巨大错误的根源是(  )

A . 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影响 B . 交通通讯技术的落后 C .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能力有限 D . 天文地理知识匮乏
2、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这句话说明了(  )

A . 罗马教皇对德国的搜刮掠夺 B . 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 C . 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D . 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
3、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首倡者是(  )

A . 马丁·路德 B . 加尔文 C . 但丁 D . 薄伽丘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 . 教皇出售赎罪券 B . 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C . 建立“廉价教会” D . 出版《基督教原理》
5、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马丁·路德身上的是(  )

A . 兜售赎罪券 B . 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 . 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 . 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
6、马丁·路德说:“基督徒靠着信为基督活,靠着爱为邻人活;靠着信,他上升到己身之上,到达上帝之中。”材料体现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   )

A . 信仰即可得救 B . 先定论 C . 仁者爱人 D . 睦邻友好
7、马丁·路德宣称:“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对此理解最全面的是(  )

A . 世俗政权主持宗教仪式 B . 教会有权解释《圣经》 C . 消除了教皇与世俗的隔阂 D . 国家政权应该高于教会
8、马丁·路德说:“男人必须要娶一个女人,女人必须要嫁一个男人,这是自然的事……将婚姻作为圣事不仅毫无《圣经》上的依据,而且正是这种赞扬婚姻的教义把婚姻变成一场闹剧。”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本质目的在于(  )

A . 倡导男女平等 B . 否定宗教信仰 C . 宣扬《圣经》精神 D . 否定教皇地位
9、下列言论符合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有(  )

①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 

②没有教会的传统,上帝的话在世界上就不会有很大的力量 

③除了关乎上帝的福音以外,再没有比婚姻更重要的事了 

④对于人类的救赎而言,上帝扮演的角色和《圣经》的权威都是独一无二的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10、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口号,其作用是(  )

A .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思想 B . 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 . 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 .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11、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这一原则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 使德国逐渐走向统一 B .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 . 推翻了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的统治 D . 削弱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世俗生活的控制
12、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是(  )

A . 主张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 . 主张一个人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C . 反对天主教会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D . 主张先定论
13、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 . 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 . 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 . 人文主义思想 D .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14、恩格斯说:“他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他的)教会体制是全民主的、共和的。”文中的“他”是(  )

A . 马丁·路德 B . 薄伽丘 C . 加尔文 D . 莎士比亚
15、德国学者韦伯发现在欧美的一些宗教国家,“商界领袖和资本所有者,还有现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人员,绝大多数是新教徒”。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思想密切相关(  )

A . 人文主义 B . 因信称义 C . 先定论 D . 理性主义
16、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  )

A . 虔诚信仰上帝 B . 反对盲目信仰 C . 宣扬人文主义 D . 妇女解放
17、下图: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这幅画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 . 16世纪新教的势力超过天主教 B . 宗教改革 C . 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三教合流 D . 16世纪天主教仍居于绝对统治地位
18、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   )

A . 上帝 B . 罗马教皇 C . 马丁·路德 D . 贵族
1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 .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 . 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 . 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 . 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20、有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  )

A . 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 B .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 C . “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 D . “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

二、材料分析题题 (共5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购买的人,灵魂可以直升天堂。欺骗民众也罢了,还把他们尊崇的圣人不当人看:随便拿一块破毯子,胡说是基督用过的,随便找一块破头巾,说是圣母玛利亚戴过的,最无耻的是用猪、羊等畜生的骨头冒充圣彼得的遗骨,5个金币出售一块。至于用一堆鸡毛冒充天使的羽毛出售,他们就更不难做出。

材料二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路德选集》

材料三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路德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购买”的是什么?该材料印证了教皇的什么主张?

(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说明了德国宗教改革的什么问题?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材料三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材料四  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教会)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上帝就可以赦免他本人及其亲属的罪。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宗教改革运动的起因。

(2)针对材料四,马丁·路德采取了什么措施,其核心观点是什么?

(3)假如你是当时德国的一位天主教徒,你会支持马丁·路德的主张吗?为什么?

3、欧洲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出售“赎罪券” 图二 烧死“异端” 图三 教皇为皇帝加冕

材料二  据说罗马城内有个“圣梯”, 如果“凡人”攀登一番,就可赦罪。路德爬到中间,忽然想起圣徒保罗的“义人必因信得生”,便停止攀登,退了下来。人问其故,他答道:“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不在于表面礼仪。”

材料三  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教皇的盲从,也否定封建主的特权。但它被说得玄而又玄,人们只有根据《圣经》去了解这个学说,上帝住嘴,人们也住嘴,不再追问,否则就是愚蠢的行为。

请回答:

(1)史学界有句俗话:“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教材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各提出了什么样的宗教理论?并说明其含义。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上两种宗教理论有何共同点。

(4)结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

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恩格斯说:“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是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

(1)恩格斯认为西欧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为何“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

(2)西欧资产阶级最初阶段的斗争表现为什么社会政治运动?它有何历史作用?

5、思想文化的进步不断激发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思想家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因信称义”“信徒皆为教士” ……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根据材料二,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如何体现了“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5分)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岳麓版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