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题 (共20小题)

1、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  )

A . 水火不相容,互相攻击,尖锐对立 B . 三教互相取长补短,已经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C . 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兴盛 D . 三教在不同的区域各自发展,自成一统
2、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 . 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B . 儒学出现危机 C . 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 . 道教的发展
3、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 .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 . 孟子的仁政思想 C .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 .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4、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其“新”在(  )

A . 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 B . 否定了先秦儒学 C . 披着儒学的外衣 D . 其思想核心已与先秦儒学不同
5、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称“二程”。以下哪些观点或主张不属于“二程”(  )

A .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B . “人伦者,天理也” C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既是宇宙” D .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6、宋代有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讲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程颢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 天人感应 B . 天理 C . 因果轮回 D . 修炼养生
7、程颐说:“富,人之所欲也。苟于义所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宁贫贱以守志也。”这一思想(  )

①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         ②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

③体现了程颐的道德价值观     ④将人欲与天理完全对立起来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8、《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  )

A . 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 B . 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 C . 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去体会理 D . 要“存天理,灭人欲”
9、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

A . 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 . 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 . 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 . 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10、“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明朝一位学者说:“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下列哪句话能为这位学者提供依据(  )

A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 “发明本心” C . “格物致知” D . “致良知”
11、《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 . “人伦者,天理也” B . “存天理,灭人欲” C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2、下图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西汉董仲舒       南宋朱熹

A . 都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 B . 都是唯心主义观点 C . 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 D . 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13、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   )2-1-

A .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 . 有理而后有气 C . 宇宙便是吾心 D .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14、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

A . 万物的本原 B . 探究天理的途径 C . 发明本心 D . 儒家的纲常伦纪
15、“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

A . 知德合一 B . 格物致知 C . 内心反省 D . 穷理格物
16、“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述观点出自(  )

A . 程颢 B . 程颐 C . 朱熹 D . 王阳明
17、王守仁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

A . 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 .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 . 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 . 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18、康熙帝在给《朱子全书》作序时说:理学“于世道人心之所关匪细”,“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为外内为一家”。这说明(  )

A . 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B . 理学得到康熙帝的赞赏 C . 儒学取得思想界中的正统地位 D . 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19、《清史稿·烈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

A . 法家思想 B . 道家思想 C . 程朱理学 D . 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20、宋明理学的积极方面有(  )

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  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题 (共5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恶多门久矣……三教(儒、佛、道)于是乎可一矣。

                                            ——隋·王通《中说· 问易篇》

材料二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授佛入儒”的思想历程。2请回答:

(1)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根据材料一指出“危机”的主要表现。

(2)材料一、二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

(3)宋代的儒学者是怎样应对“危机的”?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宋代人智圆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1)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一种什么现象?
(2)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2

(3)这种局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其他理论。

(2)根据材料一分析书院兴起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3)材料三是对哪一理论及其弊端的批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批评的看法。

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如唐代诗人杜牧所描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生的苦难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起发展。修炼养生、因果轮回等观念流传开来,人们纷纷烧炼丹药、追求长生,或者写经造佛、修建寺观,以求冥福。

材料二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1)结合材料一的信息,说明你对理学兴起原因的理解。

(2)据材料二,谈谈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并分析程朱理学被官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了何种学说?代表人物还有谁?

(4)归纳三则材料之间的关系。

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二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根据三则材料,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概括“二程”(程颢、程颐)、朱熹和王阳明的理学或者心学思想。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岳麓版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