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题 (共20小题)
①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 ②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
③体现了程颐的道德价值观 ④将人欲与天理完全对立起来
西汉董仲舒 南宋朱熹
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 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材料分析题题 (共5小题)
材料一 政恶多门久矣……三教(儒、佛、道)于是乎可一矣。
——隋·王通《中说· 问易篇》
材料二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授佛入儒”的思想历程。2请回答:
宋代人智圆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材料一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材料一 如唐代诗人杜牧所描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生的苦难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起发展。修炼养生、因果轮回等观念流传开来,人们纷纷烧炼丹药、追求长生,或者写经造佛、修建寺观,以求冥福。
材料二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材料一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二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根据三则材料,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概括“二程”(程颢、程颐)、朱熹和王阳明的理学或者心学思想。